史話》黑貓和黑蝙蝠中隊的血與淚(歐陽聖恩)
蔣中正總統與黑蝙蝠中隊。(中時報系檔案照)
黑貓隊員與蔣中正總統。(鳳凰衛視提供)
黑貓和黑蝙蝠中隊是多少我國空軍健兒以血淚換來的悲傷歷史,兩者差異是黑貓在7萬英呎高空執行偵察任務,黑蝙蝠是在貼近地面的低空偵察敵情。
黑貓中隊替美國偵察敵情
1961年2月甘迺迪甫上任即得知中共在未來3年將進行核試爆,並在10年內擁有核武。美蘇冷戰初期,間諜衛星攝影技術尚未成熟,因此同年4月美方提供臺灣高空偵察機U-2組成「黑貓中隊」(因爲黑貓有九條命而且輕巧無聲故命名之),在7萬英呎高空執行任務,協助中情局蒐集中國大陸的核武設施地點、軍事基地和工業設備。
黑貓中隊是空軍35偵察中隊的別稱,1960年該中隊飛行員陳懷生(後來被擊落殉國)在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受訓時,模仿飛行員常去的小酒吧店名與店徽(即官兵俱樂部Black Cat Lounge),爲U-2偵察機設計了一個黑貓圖案,又特地訂作一批標有黑貓圖案的夾克,因此「黑貓中隊」的隊徽即爲「黑貓」。
1975年11月黑貓中隊解散
1961年1月3日首架U-2C型機正式進駐桃園基地,飛機在美拆卸後由運輸機裝載抵臺後組裝試飛。1962年9月陳懷生的U-2在南昌被擊落後,U-2也從「高空偵察機」升級進化爲「高空電子預警偵察機」。
黑貓成員有28名,駕駛華航貨機投奔大陸的王錫爵是駕駛員之一,隊員退休後多轉任華航、長榮或遠航擔任機師,其中以李伯偉發展最好,曾任聯勤總部副總司令,2000年接任華視董事長。
黑貓中隊還有一項特殊規定,就是上校中隊長不輪值偵察任務,因爲中隊長參與全盤機密作業,萬一被擊落俘虜恐遭刑求而泄密。
1961-1965年U-2共深入大陸執行220次高空戰略偵察任務,共有10人殉職,2人被俘,只有16名飛行員功成身退,換裝訓練及作戰任務期間共損失16架U-2,1966年後不再進入內陸改在沿海15海浬外執行偵查。
對中情局而言這是非常划算的交易,由美國飛行員執行U-2任務至少要花十倍費用,而且被中共擊落就是50年代初「唐尼事件」的重演(Jack Downey系CIA情報員,運送國民黨人員時在東北上空被擊落,繫獄20年後由尼克森要求才被釋放)。
1975年7月U-2撤返美國,同年11月黑貓中隊解散;2009年U-2檔案解密,2018年7月高雄岡山航教館舉辦黑貓中隊回顧展。
生離死別愛在戰火蔓延時
U-2駕駛葉常棣(空官34期)於1963年11月1日在江西鷹潭被擊落俘虜,當時他才新婚一年。1990年由美返臺時,其妻貝蒂已改嫁,由於夫婿拒絕離婚而患了憂鬱症;葉常隸無法重拾逝去的婚姻沉寂了好一陣子,後來再婚。
1965年1月10日張立義(空官30期)在蒙古的包頭被導彈擊落跳傘被俘。當時他36歲,其妻張家淇30歲,由於大陸封鎖消息,她帶着3個孩子枯等9年沒有音訊,因此改嫁大她14歲的陸軍退休上校何忠俊,但約法三章若張立義生返,張家淇可以重回前夫身旁。
被囚禁18年53歲的張立義和葉常隸在1983年10月獲釋後,到香港準備回臺卻被拒絕入境。總政戰部表示他們在大陸長年被洗腦,意識形態必有改變,必須在第三國居住觀察5年才能返臺。被國防部安排在華航工作的張家淇獲知後藉機到香港和前夫會面,兩人重逢恍如隔世。
由於葉、張是替美國執行秘密任務而被俘,因此兩人在香港滯留半年後,中情局將他們接到美國居住並給予20萬美元生活費及安排臨時工度日,1990年才獲准回臺。張立義在華航班機被升等到頭等艙並見到擔任空服員的兒子,機長則是U-2的老戰友,所有情節都是刻意安排的驚喜。
《詩經》中《秦風‧無衣》最爲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其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描述的正是軍中戰友的生死情誼。因此當飛機降落在桃園中正機場時,他的同袍都在現場高呼歡迎「鱉起」回來,鱉起是張立義在空軍幼校的綽號,同袍的熱情呼喚讓他百感交集;張家淇也捧着鮮花淚流滿面前往迎接。
80多歲的何老先生實現離婚諾言住到榮家不再和張家淇見面,張立義則要求子女要繼續侍奉養父如生父。
2015年張立義受邀回北京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慶,併到軍事博物館參觀當年被擊落的U-2。張立義雖受盡苦難,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卻說「不忘歷史,包容仇恨,期待兩岸和平統一」。張氏夫妻倆再續前緣12年,2003年張家淇離世,2019年張立義也走完人生。
兄弟鬩牆多少傷悲多少淚
1989年英國記者訪問英文不錯的葉常隸,在倫敦出版《蛟龍夫人/Dragon Lady》敘述黑貓中隊的書;曾執行U-2任務的退役上將華錫鈞曾以英文撰寫《失落的黑貓:兩個被囚禁中國U-2飛行員的故事》(Lost Black Cats: Story of Two Captured Chinese U-2 Pilots)一書;2018年臺灣推出《疾風魅影──黑貓中隊》電影就是敘述張立義、葉常隸的故事。
國共內戰兄弟鬩牆,用戰爭性命換取江山和最終領導權,卻造成無數生離死別,多少傷悲多少淚。
美蒐集敵情拒讓我方知情
黑蝙蝠中隊是前空軍第34中隊的別稱,在兩岸冷戰對峙時配合美國CIA執行深入中國大陸領空進行低空偵測任務。
大陸重要軍事基地的「投石問路」偵測航程由CIA設定,黑蝙蝠中隊則於下午4時出勤,黃昏之後進入大陸空域,利用夜幕掩護沿着100至300公尺低空飛行。有時爲躲避雷達甚至以貼近地面30公尺高度超低空飛行。飛行途中機上電子設備可以側錄電波資料,再將偵察結果比對分析,可獲悉何處有雷達、高炮。接下來使用電子反制干擾使雷達失效而繼續執行偵察任務。
34(黑蝙蝠)和35中隊(黑貓)均成立於1958年,直接由國防部長蔣經國領導,負責替美國蒐集共軍空防戰力,空投心戰傳單、救濟物資、空降情報員等。
黑蝙蝠完成任務返航後,美國專機已在新竹基地守候,等飛機落地,美方人員立即拆卸飛機上的電子監聽設備,把蒐集的情資帶回美國研析並直接送交華府。黑貓中隊的U-2甫降落,美軍也是採取同樣作業,他們冒險取得的情資,我們政府連一眼都不能看。
進行夜間偵察任務情形與晝伏夜出的蝙蝠相同,因此命名爲「黑蝙蝠中隊」。由李崇善、王樑少校,孫大陸及劉敬賢中尉共同設計的隊徽,是一隻展翅的黑蝙蝠在北斗七星上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象徵飛入鐵幕。
黑蝙蝠中隊前身於1952年美國CIA在臺工作站「西方公司」合作,於桃園空軍基地成立特種作戰部隊,進入大陸執行空投心戰任務。1953年特種部隊遷至新竹,1956年5月開始執行對大陸電子偵察任務。1958年1月正式使用「空軍第34中隊」番號,並使用「蝙蝠隊徽」。
襁褓幼兒與父親天人永隔
黑蝙蝠中隊沒武裝卻須低空飛行,若被發現得在地面砲火和敵機獵殺中逃離。黑蝙蝠中隊(包含其前身特種作戰時期)在1952~1972年間從事838架次任務,總計損失飛機15架、犧牲機員148人,佔全隊2/3,爲我國空軍犧牲最慘烈的特種部隊。
黑蝙蝠與黑貓執行任務的差異在於前者在超低空(約300公尺)進行,後者在2萬1000公尺極高空執行(民航機在8000~1萬2000公尺高空飛行)。黑貓的U-2是「單人飛行」,執行任務除了要藝高人膽大的飛行高手,還須接受特別訓練。黑蝙蝠則是由一般熱血飛行員執行任務,由美軍提供各種機型混合編隊,包括B-17、P2V偵察機,每種機型都不只一人乘坐,最多承載達14人,因此被擊落或失事總有多人死亡。
黑蝙蝠的悲劇遠超過黑貓中隊,隊員遺孀之一鄭淑儀說:「我們結婚6年沒有孩子,剛發現有孩子很高興,想晚上告訴先生,結果他沒回來」。
機組員都是2、30歲的年輕人,執行任務一去不返,留下的襁褓幼兒都不知已與父親天人永隔;蔣介石親批從優撫卹,遺孀獲得繼承先生終生待遇,遺孤則是獲得撫卹到24歲成人。
有黑貓中隊之稱的空軍34中隊成員,在冷戰期間從事大陸低空偵察活動,是空軍遷臺以來,傷亡最慘重的部隊。(潘國正翻攝)
亞洲天王歌星劉德華在2004年推出個人專輯《美麗的一天》,主打歌曲就是〈歌黑蝙蝠中隊〉,歌詞是:
黑蝙蝠中隊 集合完畢
準備起飛……
在空軍眷村裡的一個小小小角落
女老師 飛將軍 剛剛結婚一年多
女老師 懷了孕 想在今夜說
飛將軍 有任務 說要馬上走…
飛將軍 一急 他轉身走……
誰知那晚飛將軍他一去不復返…
大陸攔截黑蝙蝠付出代價
前中共空軍副司令員林虎中將的著作《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就有敘述「攔截黑貓U-2和黑蝙蝠電偵夜闖大陸」等空戰歷史,黑貓在極高空飛行,只能用飛彈擊落。
黑蝙蝠在低空飛行偵查,共軍的高砲可以直接擊落,但是國軍偵察機上的雷達干擾設備讓高砲很難擊中這些空中幽靈;因此中共出動軍機來攔截黑蝙蝠,結果造成6架戰機撞山墜毀和落海,13名飛行員犧牲,也付出很大代價。
因此中共向蘇聯尋求支援擅於夜間作戰的米格17,專門獵殺黑夜潛入的黑蝙蝠。並採口袋戰術,在黑蝙蝠常去之處利用探照燈、大量照明彈圍捕攔擊,使黑蝙蝠傷亡慘重,在新竹的黑蝙蝠宿舍就被稱爲是寡婦村。
該書敘述共軍在攔截過程中因飛行員疲勞過度、俯衝或受照明彈影響,飛行中產生錯覺而失事。我在30多年前參訪臺中清泉崗基地並坐上F-5E戰機,教官說在高空飛行時因爲G力關係(指飛行移動、改變切線,或加速度與減速度時承受力道的單位),上升時飛行員腦部血液會往下衝而產生「灰眼」狀況,俯衝時血液往腦部衝則產生「紅眼」狀況而視線模糊,因此會產生「空間迷失」現象而失事。
見證時代悲劇願兩岸和平
2007年6月5日,曾擔任空軍總司令的前行政院長唐飛與60名昔日黑蝙蝠與黑貓中隊隊員、遺眷與家屬在清華大學出席「黑蝙蝠中隊在新竹──向勇敢的人致敬」座談會。唐飛於會中公開表達遲來的歉意、尊敬和感謝。黑蝙蝠中隊不再蒙上神秘的黑麪紗,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與前文化部長龍應臺等都應邀參加。
黑蝙蝠中隊長趙欽於2020年7月辭世,享壽97歲,是最後離去的黑蝙蝠飛官。
無論是黑蝙蝠148人犧牲或中共空軍13名飛行員死亡,都是時代的不幸和悲劇,希望兩岸不再有兵戎相見的發生。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