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現代漢字的直系先祖──未酬邦國中興之89(朱偉嶽)

浙江發現迄今最早的人類完整遺骸,一個高1.73米,三四十歲的男人,以懷 「抱」一隻紅衣陶罐的優雅舉動,在時隔8000多年後,出現在世人面前。(圖文:浙江在線)

前文多次提及絲路,本文主張這亙古至今的絲路,實際上是歐洲、非洲及亞洲各地人民,自然而然,爲了生存和發展,經由物與物的交換而逐步形成固定的貿易,這貿易包含各種物品、原財料、技術、各種知識及思想的交換或交流,不論沿途政權如何興滅變換,這種貿易無論在衝突或和平狀態中,一直存在。

貿易是人類文化因交流而繁衍發展的根源,試看遠古至今,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各地區民族或國家的興起或衰亡,便知前面所指貿易爲繁衍發展根源說,實非虛語。絲路像無數微血管和主動脈血管作網狀型存在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東亞;血管正是輸送營養成份以維持生命的通道。東方絲路的起頭是中國,西方應是歐洲含北非,主要是沿着地中海四周周圍的地帶。

我們所稱的希臘,實際是指地中海東北角海域及地域的一塊區域,其代表城市爲雅典。故從貿易通道的觀點看,希臘是地中海四周周圍貿易的一環。若從絲路的觀點看,希臘是西方世界和西亞、中亞、東亞貿易的一個重要中介點。希臘的地理環境是海岸線長,山陵地幾佔80%,沒有廣闊的平原,於是先天成就它依賴海洋及陸地上的中介點謀生,主要就是通往各地的貿易事業帶來經濟的繁榮,使希臘在公元前9世紀我國西周末期,在希臘本島、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及小亞細亞等地上,出現了各種城邦、王國和殖民地。

希臘這一招數,並非希臘所獨創,在西方文明中的腓尼基人是先行者。腓尼基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閃米特人又稱閃族,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可算是西方的胡人。移居到地中海東岸接近於今黎巴嫩和敘利亞地區後,面對地中海,被迫靠航海貿易謀生;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也在中東和北非建立了不少殖民點,當然也影響了希臘。

爲了便於修築堡壘以及防禦工事,大部分的腓尼基城鎮都建在沿海地帶,而且是各自獨立的,成爲今天地中海國家民族組成的一部分。原本道地的遊牧民族,隨着環境的變化,竟變成了道地的遊貿民族,這「遊牧」與「遊貿」間一字之差,也顯現腓尼基人的不易與貢獻。腓尼基人最初使用蘇美爾人創制的楔形文字,爲了貿易上的方便,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們以原始迦南字母爲基礎,合併埃及的部分聖書體(一種象形的表音文字)和簡化後的楔形文字,設計出了22個腓尼基字母。希臘人後來在這腓尼基字母上,又加上了幾個母音,完成了字母的完整應用,成爲後來歐洲各類字母的先祖。

腓尼基字母,與希伯來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是同源的文字;和華夏中國的甲骨文、籀文、篆書、楷書的同源似相當。但甲骨文出現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較腓尼基字母的出現早些,而且甲骨文本身已經是一種發展得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所以中外學者認爲它應該還有一種更原始的文字存在。民92年至95年(公元2003~2006)間,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鎮莊橋墳遺址的發掘,在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240多件器物有刻畫符號,考古界人士認爲是甲骨文的一個可能的起源,稱之爲「良渚原始文字」,美國學者吉德煒(David Noel Keightley),就認爲殷商甲骨文源自於良渚文字。但民48年(公元1959)在山東位於日照市莒縣考古發現大汶口陶文,該陶文的刻畫符號,似具備抽像意義,故不少學者認爲大汶口陶文就是殷商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的直系先祖。

後歷史學家李學勤主張,良渚文字演變爲大汶口陶文,再演變成殷商甲骨文。但無論良渚文字或大汶口陶文,在時間上雖接近蘇美爾的楔形文字,而在系統性的表達意義來說,比較上顯得太簡單了。但在民103年(公元2014)浙江省義烏橋頭遺址的發掘,發現一個可以上溯一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屬於上山文化的遺址,出現一具完整身高爲1米73的男性遺骸,側身屈肢,碳-14測年結果是距今8000多年以前;懷裡「抱」着一隻紅衣彩陶,陶面上有一明顯的乳白色或短或長的槓型符號。

在其他的彩陶上,也多有一些乳白色符號凸起,有些3個一組,有些6個一組,形狀有3條槓,或者3個點(短槓),若不代表某種含義,譬如起碼的陰陽概念,那爲何要費時費事,塑造在彩陶之上?其中有一個彩陶,所塑造的符號明確爲豫卦,這符號的意義,在易經中是「利建侯行師」,即利於建立諸侯,行軍征戰;預則立,不預則廢。另在前述男性遺骸懷抱彩陶上的符號是謙卦(照片不十分清楚);這符號的意義,在易經中是:謙,亨,君子有終。一個人能屈躬下物,先人後己,以謙虛的態度待人處世,諸事自會順利;但是隻有君子才能始終保持謙虛的美德。

以上所述3個一組或6個一組,形狀有3條槓,或者3個點(短槓)的符號,本文認爲是早期約9000年前《易經》的實物呈現,這符號竟攜帶着糸統性、豐富的理性思維和人文關懷,一直流傳至今,能說這些符號不是文明的呈現?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