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家鄉味.人情味:劉良升》勝利路的燒餅油條

屏東勝利南北小吃街許多經營者已傳到第二代,但是傳統味與西式早餐的熱烈開戰,讓文史工作者擔憂這些傳統味因眷舍改建而難以保留。(汪美芳攝)

勝利路這個在國共對峙冷戰時期充滿政治宣示的路名,一直是南臺灣屏東眷村文化代名詞,這不僅因爲南臺灣重要的屏東空軍基地大門正位於勝利路底,況且勝利路也被陸軍勝利新村,和數個空軍眷村所環繞着。早年有機會在勝利路周邊繞行,就活像穿梭於縮影中國一般,因爲我們除了可以聽到通行的國語閩南話客家話,而在空軍社羣中暢行的四川話,以及廣東話,華北方言等,都會縈繞耳際。此外勝利路一帶餐廳小吃亦不乏供應蘇魯川粵四大菜系代表名菜舌尖文化和味蕾享受在此間可以說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我還在中小學校讀書時,父親常常會在週日的清晨吆喝着大家去勝利路吃燒餅油條,我們的目的地只是勝利路邊上的一間簡陋平房,沒有騎樓,沒有店名招牌,只有一塊「燒餅油條/豆漿」的立牌置於不顯眼的路邊角落,不過那只是針對「陌生客們」來突顯小店販售特色罷了,對於我們這些本地的識途老馬則略顯多餘。小鋪面邊上架設了一個像是汽油桶改裝過的圓柱形烤爐,一個專供炸油條的熱油鍋,一桶熱豆漿,配上火爐煤氣桶,再加上碗碟的放置臺,就差不多是全部的生財道具了,另外老舊的旋轉電風扇,幾組簡樸的木製桌凳,完整構成了店中全部的家當。看似退伍軍人模樣店主人,操持着華北口音,掌理爐上鍋內,老闆娘精明幹練,內外穿梭指揮,學生容貌應爲第二代的傳承者利索地端盤打理,一個最基層家族企業就如此這般地運作起來,與屏東市民分享店主「原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