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華夏天文研究上溯萬年──未酬邦國中興之50(朱偉嶽)

1987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據今6400多年的蚌殼龍形圖案因年代最早、形象逼真,被稱爲「中華第一龍」。濮陽市戚城公園對3組蚌殼龍的圖形進行了清理修復後,將這項20世紀河南省十大重要考古發現之一以及後來的研究成果正式對外展出。圖爲2001年展出的第一組蚌殼龍(左)、虎與陪葬者的坑穴。(圖文:新華社)

《西洋新法曆書》依名字看,好像是純西洋曆法,事實上是中西文化合流的現代曆書。中國的皇帝號稱天子,皇帝是天之子也,故中國對天文的研究,一直是最高層的矚目研究對象,自亙古至明、清朝,從未中斷。

今之曆法,是由上古許多不同曆法逐步整合演變而成。依古天文專家伊世同教授指稱,華夏的天文研究演變歷史,可上溯萬年。蓋民國77年(公元1988)春,那年正是龍年,大陸考古學界發表了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45號墓發掘報告,該墓文化層屬6000年前的仰韶時期。墓主是一位身高184公分的大帥哥,有3位殉葬者,是仰韶文化層殉葬的首次發現,故推測墓主應爲當時一位國家級大領導。更重要的是,該領導腳底不遠處,有一座由貝殼組成的北斗星座圖像,其斗柄是一根人腿骨,直指面對墓主左側一條貝塑龍形圖像,相對於右側爲一條貝塑虎形圖像。這圖像正和民間習稱的左青龍、右白虎呼應,這些貝塑圖像已埋藏了6300年以上。

北斗星座是由大熊座的7顆明亮恆星組成,習稱北斗七星。既稱爲鬥,就有斗柄及鬥勺;瑤光、開陽、玉衡3星象徵斗柄,天權、天璣、天璇和天樞4星組成象徵性的鬥勺。若以天璇爲基點對天樞連線而上約5倍之處,有一顆較明亮的星,即爲北極星;孔老夫子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其中的北辰,就是這顆北極星;所謂衆星共之,就是兜着它轉動之意。這斗柄及鬥勺的指向是沿着北極星轉動不停,因之斗柄方向的指向可作爲判斷季節的標誌,戰國時《鶡子》一書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史記‧天官書》與《漢書‧天文志》均有「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之說。

由此可見,這濮陽西水坡45號墓出土的龍、虎、北斗貝塑圖像,其意義就不僅是個普通的藝術擺設了。伊世同教授乃根據地球自轉時,其南北極軸線有輕微繞轉所稱歲差(又稱地軸進動)現象,故天象也跟着時間有所變動。歲差繞轉一週的時間約爲25722年,故6300年前看到的天象,和今天所見的天象不盡相同,伊教授乃把6300年的天象,推算再現,拿來和濮陽西水坡45號墓出土的龍、虎、北斗貝塑圖像比對,明顯出現相關對應關係,就證明了這6300年前的貝塑圖像,正是當年的天文實像,在地下理藏了6300年矣!

這東青龍、西白虎的兩儀性系統圖像,依大陸各地陸續考古出土的發現,一直存在至約2700年前的戰國時代,然後才演變出來西安漢墓出土約2000年前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天文四象性系統圖像。由東青龍、西白虎兩儀圖像系統,演變到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象天文圖像系統,費時約3600年,那先民從茫然無知演變至東青龍、西白虎兩儀圖像系統,費時起碼應在3600年以上,故華夏民族對天文歷算,連續不斷的觀察研究而有實物可證者,當在萬年以上。

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公元1900-1995,清光緒26-民84)對這華夏萬年的天文成就,贊稱貢獻偉大:特指其貢獻爲對星體是浮游於無限宇宙概念的提出,對天極和赤道系統的改進,世界最早的天體測量及星圖繒制,而星圖座標爲赤道座標,與現代使用者相同,而已用2000年以上。

觀測方面,唐朝時鐘表裝置窺管(即沒有鏡片的望遠鏡)的使用,13世紀元朝郭守敬各種天文儀器採用赤道裝置方法的奠定,以及保持日食、月蝕、新星、彗星及太陽黑子的精確紀錄達2000年以上,至今這些紀錄仍可作爲歲差、日食、月蝕、新星、彗星週期及太陽黑子影響等分析參考,世無其匹。前述之《西洋新法曆書》,是在不少華夏元素中加入西方以幾何公式說明天體運動,再加上阿拉伯人以球面投影繒制星圖而成,正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啦。任何事物的中西交流,或即應如此,沒有獨霸,應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至於現在的天文,重要方向已變爲天體物理學了。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