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國軍之花的烈士碑(徐全)
孫福麟
在中國山西省臨汾市吉縣的人祖山,有一座紀念國軍第六十六師第二零六旅的紀念碑,講述了國軍在山西吉縣人祖山對日作戰的歷史,可歌可泣之碑文,堪稱晉綏之血、國軍之花。
國軍第六十六師,爲晉綏軍體系,1931年1月編爲東北邊防軍第三師,同年6月編爲第六十六師。對日抗戰爆發後,參加太原會戰。1939年7月隸屬暫編第一軍。第二零六旅與第二零四旅、獨立第八旅於1939年7月組成第八十三軍,參加同年冬季攻勢作戰。1940年10月,第六十六師隸屬第二戰區長官部。1941年1月隸屬第八十三軍,作戰及整訓於晉西、陝西地區。
1938年春,日軍進攻第二戰區司令部所在地吉縣。爲保證司令部後撤,國軍第六十六師第二零六旅官兵進行阻擊。兩晝夜後,該旅126人陣亡。日軍也宣告撤退。爲追念陣亡官兵,該部在吉縣修建紀念碑亭。碑亭正面對聯爲「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橫批爲「成仁」。碑亭背面對聯爲「樹國家獨立基礎,建民族自由精神」。橫批爲「取義」。紀念碑頂部鐫刻「烈士碑」3字,兩側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及青天白日之中國國民黨黨旗圖案。連長王紀勳碑爲第四三一團第二營營長張宏所立。碑之正面額書爲「國魂」,碑文爲「陸軍步兵上尉王君紀勳之墓」;碑之背面額書爲「民族之光」,碑文記述王紀勳事略。
烈士碑碑記全文如下:
我中華民國正向民族復興、國家建設的途徑邁進的時候,則招受了強盜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嫉視,認爲中國復興是其大陸政策的致命傷,所以他遂決然的始以盧溝橋事變,相繼以武力強佔我們天津、北平,意在用武力的威嚇壓服我國,但這時我全國人民已堅決不屈,日寇是封豕長蛇慾壑難填的同時,並覺悟了我國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因之同仇敵愾的情緒則如翻江倒海似的擴展起來,於是上年7月7日那一天開始了全民的抗戰。本年3月間,日本南掠潼洛,西窺長安,以期威脅我大武漢的計劃,遂用了巨量精銳部隊,想肅清我晉西一帶國軍,本旅乃於18日與日寇步騎炮聯合的5千餘衆在人祖山一帶展開兩晝夜的血戰,日寇炮火猛烈,近所罕見。我官兵勇敢殺敵,犧牲悲壯,真是動天地而泣鬼神。尤以連長王紀勳、牛保國、王懷恩、路憲文等4員忠勇殉國的精神,益足以昭示萬古。是役我官兵雖有偉大的犧牲,則日寇的傷亡實較我爲巨。茲以國難方殷,正需要國人偉大力量完成這抗戰建國的使命,將是役殉國諸先烈的芳名列諸貞瑉,用彰忠烈,並示後人知所矜式,以資奮耳,是爲志。
陸軍第六十六師第二百零六旅旅長孫福麟
團長常存德 劉效曾 朱大純及全旅官兵建立
代理軍法處處長靳一鵬撰書
中華民國27年10月10日
另有該部陸軍連長王紀勳之墓,其碑記曰:
陸軍步兵上尉王君紀勳之墓
本營第五連連長王紀勳,山西省大同縣貴仁村人。原名柱國,紀勳其別號也。民國19年畢業於太原北方軍官學校三期騎科,歷充排長、營附,性沉默,識見超羣。本年3月19日在吉縣人祖山之戰役,敵人以優勢之兵力向該連陣地猛攻。該連長以少御衆,敵未得逞。雖傷亡過半,仍拼苦撐一夜之久,不幸黎明彈中要害,即時殉國。享年28歲。記之於石,以慰忠魂。
第四百三十一團第二營營長張宏立
1949年後,人祖山紀念碑遭到破壞,紀念亭被毀,殘碑散落。國軍的這段歷史,後來在當地的開發建設中,透過原碑被發現。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該次作戰的國軍第206旅旅長孫福麟的個人際遇。據中國大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滄州名人傳》記載,孫本人出身貧農家庭,但自幼酷愛軍旅。先後在北洋直系、國民軍、晉綏軍中任職。抗戰勝利後,當國民政府尚與毛澤東及中共在重慶進行談判時,國軍與共軍爆發長治、上黨戰役,孫亦參與其中。國共戰爭時期,孫部參與守衛太原;太原城破,孫本人被俘,參加教導團學習,後被釋放,回鄉務農。務農期間,養鴨放羊,並且深刻學習《毛澤東選集》,留下學習《毛選》的筆記和註解;晚年更開設理髮店,服務極佳,頗受鄉里歡迎。1966年文革爆發後不久,孫福麟過世,終年67歲。
碑滄桑,人亦滄桑。但晉綏之血、國軍之花的英烈浩氣永存;他們以國家興亡爲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犧牲精神永存;這就是國家、責任、榮譽的體現;這就是不貪財、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的寫照;這就是永遠值得我們銘記的光榮之名:國民革命軍。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