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被摧毀的上高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徐全)

上高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圖文:徐全提供)

在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堅苦歲月中,「集團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軍事作戰編制。這一稱謂的背後,往往意味着屍橫遍野、四處硝煙以及廣袤宏大的軍事動員與犧牲。當國軍陣亡將士公墓以集團軍建制而立時,更是足堪吾等後輩銘記國軍官兵爲保家衛國所做的見證。國軍第十九集團軍就是這樣一支值得景仰和崇敬的英雄勁旅。他們的公墓,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也成爲國軍先輩「以國家興亡爲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高尚信條之寫照。

彙集四方勁旅 抗戰衛國顯忠魂

有這樣一座公墓,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的上高縣,是爲1941年上高會戰中陣亡的國軍第十九集團軍陣亡官兵而修建。第十九集團軍在此一作戰中主要有4個軍參與,分別是第四十九軍、第七十軍、第七十四軍和第七十二軍。其中,第七十二軍原本隸屬第三十集團軍,上高會戰時期受第十九集團軍指揮。上述國軍參戰部隊來自五湖四海,成爲了第十九集團軍的鋼鐵洪流。

國軍第四十九軍源自東北軍體系,1937年2月成軍於河南南陽,參加1937年的津浦路北線作戰,後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春該部在安徽宣城、黃山一帶與日軍作戰。1938年10月參與贛北作戰行動。1939年3月參與南昌會戰。1939年9月參與第一次長沙會戰,其作戰區域仍在江西。1941年3月參與上高會戰。1941年9月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1942年5月參加浙贛會戰。

國軍第七十軍源自湘軍體系,1937年8月成軍於浙江,擔負海岸防衛任務,隨即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6月隸屬第九戰區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11月參加南昌會戰。1939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3月參加上高會戰。1942年5月參加浙贛會戰。

第七十四軍是國軍中的王牌勁旅,中央軍體系,1937年成軍,初期由國軍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組成;後第五十七師加入。抗戰中,國軍第七十四軍先後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上高會戰、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等衆多大型戰役,其戰績成爲國軍抗戰的標誌性榮譽;而第七十四軍也產生了諸多名將,如王耀武、俞濟時、張靈甫、餘程萬。因此,第七十四軍堪稱彰顯國軍堅強戰力的代表性部隊。

國軍第七十二軍爲川軍,於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參加上高會戰。同年參加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1943年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參加長衡會戰。

上高會戰爆發於1941年3月15日。爲鞏固贛北佔領區,日軍從北、中、南3個方向向國軍發起攻擊。國軍方面由第十九集團軍司令羅卓英指揮抵抗。北路方面,國軍第七十軍、七十二軍堅守奉新一帶,傷亡慘重,奉新一度失守。但國軍頑強反擊,最終迫使北路日軍撤回。中路和南路方面,兩路日軍合力向國軍第七十四軍發起進攻,試圖進佔上高。第七十軍在擊潰北路日軍後攻擊中路日軍右翼;協同國軍第四十九軍和七十四軍作戰。1941年3月24日,國軍對日軍形成包圍,雙方在包圍與突圍的戰鬥中反覆拉鋸。至同年3月底,日軍向東撤退。4月初,雙方恢復戰前態勢,上高會戰結束。

追憶歷歷崢嶸 安生慰死祭中原

第十九集團軍司令長官羅卓英認爲,國軍第七十四軍在上高會戰中發揮了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作用,足以堪稱抗戰中的「鐵軍」。1941年4月5日(農曆3月初九),羅卓英對國軍第七十四軍軍官訓話時表揚了七十四軍的戰功並以呼口號的方式展現對國民革命軍之父蔣中正個人的崇拜與忠誠:

這次上高會戰,我們收到極大的戰果,創立了光榮的一頁戰史。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適值清明佳節。本人有一種特別的感想:過去每年今日,我們都踏青掃墓,追念祖先。今年今日,我們贛北大捷聲中,特別是在戰跡殷殷的前線,眼看到英勇將士的熱血灑遍了原野,赤染了疆場。血痕未乾,將士先逝;戰跡未沒,浩氣猶存。充分發揮了中華民族偉大的革命精神。我們後死同志,應該如何繼承先烈的遺志,踏着先烈的血跡,勇往邁進!所以我們今日不是踏青念祖,而是踏紅祭烈。不是消極的憑弔,而是積極的效法。效法先烈偉大精神。消滅敵寇,復興中華,以竟抗建大業。

在這次戰役中七十四軍發揮了最大的力量,創建了最大的戰果,這是非常光榮的。記得北伐時期,第四軍以「鐵軍」聞名。現在抗戰時期,我敢大膽的說:七十四軍是抗戰時期中的「鐵軍」。七十四軍自參加抗日戰爭以來,屢戰屢勝,愈戰愈強,這次又於上高會戰中,建立偉大輝煌的戰績,特別值得我們欽敬。本總司令召集七四軍高級官佐訓話,一方面是表示本人最大的敬意,一方面藉此對本次戰役作一精密的檢討。希望大家秉着此次英勇作戰的精神,聞勝勿驕,再接再厲,永遠保持「鐵軍」的威名,建立更大的戰功。

現在乘此機會,先向先烈默哀3分鐘,(全體肅立默哀3分鐘)默哀畢,我們再一次高呼:蔣委員長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全體應聲高呼)

上高一役,國軍9千餘人陣亡。1941年5月初,國軍於上高縣城舉行上高會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各軍師長、各部隊代表、江西省各機關及各界民衆代表約5千餘人蔘加。江西省政府派出民政廳長王次甫擔任蔣介石代表,任主祭官。追悼大會情緒悲壯而肅穆,後前往城北馬帽山敖峰舉行國軍烈士墓奠基典禮,並於烈士靈前聚餐。身爲中華民國元首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爲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及烈士墓奠基典禮題寫「慰奠英靈,忠烈哀榮,忠靈不朽」。羅卓英親自題寫「上高會戰抗日陣亡烈士墓」。

1941年5月7日晨,上高會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在上高縣城中山紀念場召開。在會場入口處,屹立着青翠的松柏牌坊,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飄揚,正中懸掛用棉花做成的「黨國干城」4字,兩旁有羅卓英將軍親擬的「殺敵成仁確保上高殲醜虜,設壇追悼永懷威烈壯名城」聯語。會場西北角,搭成勝利、哀榮、踏紅三亭,主席臺位於會場西端,正中橫匾冠以大會名稱,左爲「精神不死」;右爲「功績永留」,臺上有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的「豐功駿烈」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忠烈哀榮」匾,以及中樞各院部會的輓聯。國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聯「血戰紀豐功猶有聲威加草木,青山埋壯骨定知精爽挾風雷」。全體與會人員向陣亡將士默哀3分鐘。

追悼會上,羅卓英報告上高會戰的意義和認識,並闡述追悼大會的意義和勉勵各同志同胞以身成仁的決心,到達成功的目的。最後,代表大會向遠道蒞臨的代表們──尤其是敵後的法團民衆代表致謝。其次由江西省政府代表民政廳長王次甫致詞,特別提出精神力量的偉大和勉勵後死者。大會結束後,民衆走到北敖峰下,參加烈士墓奠基禮。公祭坪前的紀念塔,斜斜的擺着一塊石頭,上面覆蓋着中華民國國旗和中國國民黨黨旗。在紀念塔後面築成3座大冢,中間是官佐,兩旁是士兵。羅卓英將中華民國國旗開揭後,淺藍色「十九集團軍上高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奠基之石」和紅色「總司令羅卓英」兩行字躍入人們眼簾,便告成了。隨後,是各單位輪流公祭,下午3時,再舉行盛大聚餐會。

1941年7月19日,羅卓英致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表示爲了編寫《上高會戰陣亡將士追悼會紀念冊》,請求林森題詞並賜予玉照。由此可見,戰時狀態下,國軍對於陣亡將士追悼大會之重視,可謂備極哀榮,將其視爲精神戰力動員之一部分。

不懼物換星移 千秋大義在人心

國軍第十九集團軍衆將領人生命運不一。第四十九軍方面,時任指揮官王鐵漢後來隨國民政府來臺,着有《東北軍史略》等書,1995年病逝。第七十四軍方面,張靈甫在國共戰爭中陣亡;王耀武則被中共俘虜,押入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1959年被中共特赦出獄,1980年病逝;餘程萬遷居香港後在兇案中被刺身亡。第七十二軍的王陵基,在國共戰爭中被俘,後遭長期關押,1964年被中共特赦釋放,文革中於1967年遭批鬥後病逝。第七十二軍的韓全樸,國共戰爭時選擇留在中國大陸;1957年被劃爲「右派分子」;1960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後,仍在文史館上班;文革中,韓全樸被紅衛兵抄家、批鬥,勒令離開成都,回到南充市,寄居在市郊親戚家中,1971年病故。

1949年後,「十九集團軍上高會戰陣亡將士公墓」遭到破壞。文革時期,這一軍人墓葬被摧毀。1991年,當地官方在現址的上高鏡山修建「上高會戰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其官方刻字立下的《上高會戰抗日陣亡將士陵園重修記》,以「後因建廠而毀」描述公墓被毀的歷史。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