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兜售金幣──美軍中校侵吞臺灣黃金案之10(炳文)

上述建築於1950年後,曾一度作爲「白團」(圓山軍官訓練團)的團址。圖爲蔣中正巡視該址。據維基百科,白團是在1949年於日本東京由前日本陸軍軍官成立的軍事顧問組織,他們接受中華民國政府聘僱,核心任務是前往臺灣幫助中華民國訓練軍官。(圖/圓山町 on Facebook,作者炳文提供)

●1945年10月20日欺瞞長官,走上不歸路

這一天,艾文思在收到了原田的第一箱金幣後,即編造了一個謊言 ; 欺騙他的上司貝格上校:「一些數量的黃金已經移交給葛敬恩的前進指揮所」。然而他卻完全沒有提到數量,或任何中方對應人員的名單。貝格在法庭作證時提到:他也不確定艾文思當天是否有提到他本人是否在移交現場。(注:艾文思在向貝格上校虛報了這則消息後,他已經觸犯了軍法的底線──欺瞞長官。至此,他已經走上了不歸路)

艾文思在和貝格上校的這次晤談中,由於談話內容不實,成爲起訴狀中的第11條罪狀(欺騙長官):「在1945年10月20日左右,………在自由意志下,故意的欺騙了他的長官臺灣聯絡組,又名臺灣遣返組(Formosa Repatriation Group)的貝格上校;告知他已經交給中華民國當局一些他自日本陸軍接收的金幣。事實上,被告自己也清楚:他根本沒有將這些金幣交給中國。………

●兜售金幣

當天,艾文思趁着檢查宿舍裝修進度之便,到大直美軍宿舍和愛隆生上尉碰面。艾隆生是美軍聯絡組G1部門的一員,主管行政業務。艾文思私下告訴愛隆生:他的一位臺灣朋友有一些黃金想要脫手,問他是否有興趣購買。

愛隆生問他這朋友是誰?艾文思沒有說,愛隆生問開價多少?艾文思說還不知道,接着說大概要300美金一磅。愛隆生算了一下,然後說:我願意買600元。艾文思回答道:好的,我問過朋友後再答覆你。他同時告訴愛隆生:可以將此訊息傳告給其他有興趣購買的美國同僚,但不要提他的名字。於是愛隆生就將這個信息告訴了威爾生中尉及愛倫士官;當天他們都在大直監督宿舍的整修 ,以迎接即將抵臺的聯絡組總部小組(headquarter team),校級以下約40名的官兵。

艾文思走後,愛隆生立刻找到聯絡組的臺籍翻譯黃在榮,並將有關金幣的事告訴他。黃在榮也立刻願意將在上海作生意的弟弟黃在義介紹給他。

美軍聯絡組下轄的「總部小組」約有官、士兵40人;營房設在大直北安路(今海軍司令部內)。此處原爲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研修所,爲臺灣日治後期爲因應皇民化運動所建的教化設施,由臺灣總督府直轄,以強化同化運動和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1938年設於臺北市大直52番地,鄰近臺灣神宮與臺灣護國神社;其後方爲劍潭山,前方爲虎形埤(現稱四海潭)。

總督府國民精神研修所(圖/網路,作者炳文提供)

戰時美國陸軍所繪製的劍潭山及虎形埤地圖。圖中的圈形標註就是總督府國民精神研修所。(圖/美軍檔案,作者炳文提供)

●1945年10月23日初次交貨

艾文思在聯絡組中山北路臨時的總部內找到愛隆生,然後兩人一起到大直的美軍宿舍。宿舍中沒有其他的人。他要求到走廊談話較方便,然後艾文思交給愛隆生一個棕色的信封;裡面裝了23個金幣。

艾文思說:不要急着看,等我離開後再打開。此時艾文思向愛隆生解釋道:他的朋友願意以每磅400美金的價格賣給他。

愛隆生不解的問道:爲何售價從300元提高到400元?艾文思回答他:那天告訴你的價錢只是一個約略的報價。愛隆生無奈的回答道:不過,這仍是一個不錯的價錢;好了!那我就出600元買下一磅半吧!

艾文思接着說:這些黃金都是金幣,每枚一盎司上下,一磅大約有15枚。愛隆生於是掏出600美金給艾文思。艾文思同時也告訴愛隆生:他自己當初從美國帶了一些錢出來,也預備用來買一些。

艾文思走後,愛隆生將剛買到的金幣秀給財務官威爾生中尉看,並將艾文思的談話,一一告訴了他。威爾生是當時聯絡組在臺的4名軍官之一。聽完後,立刻表明有興趣購買,可惜沒有帶美金來臺;不過下次發薪水時,可能會買一些。

艾文思走後,愛隆生將信封鎖到儲藏櫃中,隔了一陣纔拿出來查看。

1947年本案開庭時,檢方展示出玻璃紙(cellophane)包裝兩枚疊在一起的金幣,請愛隆生辨認,愛隆生非常肯定的說就是這金幣。他還記得:金幣的一面並較粗糙,其上鑄有24k/1000的字樣;另一面則鑄有一箇中文字,金幣周邊很平滑。這些特徵都和證物吻合。愛隆生還記得每一個玻璃紙封包內都有一個小標籤條(tag),上面印有阿拉伯數字。

●1945年10月24日陳儀抵臺

陳儀以及美軍聯絡組的其他人員一同飛抵臺北;行政長官公署也正式在前臺北市役所(市政府)的舊址(今臺北行政院大樓)辦公;前進指揮所也撤銷,人員歸署辦公;葛敬恩的頭銜也由前進指揮所主任改成長官公署秘書長。

而美軍聯絡組也在組長顧德理上校的領導下,在臺掛牌辦公;總部還暫時設在中山北路上的舊美國領事館;代理組長貝格上校也迴歸到參謀長的職務。

1945年10月24日陳儀及其幕僚飛抵臺北松山機場(圖/網路,作者炳文提供)

顧德理所領導的美國陸軍臺灣聯絡組,其主要任務是協助長官公署以及陸軍 62軍及70軍接收臺灣,而這兩個軍都不是顧德理在昆明時所曾經協助換裝、訓練過的國軍。70軍也不是當初美國軍援中國的12個軍(36個師)的其中之一。這個軍在浙江的風評並不是很好;陳儀早在1945年10月8日葛敬恩剛抵臺3日,就電告他談到此事:

本署第一批出發212人由柯(遠芬)參謀長率領飛滬轉甬(寧波),與70軍同船來臺,約15日可到達。聽聞第70軍紀律欠嚴,因此要求葛主任在部隊到達前,須妥爲指定住處,絕對不容許其佔用民房,研究機關尤須嚴禁燬壞、取攜一切設備,並禁搶購強買,切實詳查 。除轉飭撥付交軍部臺幣,新幣暫緩使用。儀來臺日期俟決定後再電告。美方登陸船共大者8艘,小者46艘,希轉知貝格上校。登陸地點又改爲基隆。前有關屯分部撤退及準備車輛之備忘錄,亟次更正,日方基隆部隊,着開宜蘭可也,陳儀署。

美軍聯絡小組抵臺後雖然仍就維持3組120人的規模,但不同於抗戰時期,任務性質完全改變;顧德理在庭上作證時說到:聯絡組新的任務是協調運送中方部隊到臺灣的船艦,以及協助長官公署接收臺灣 (assist and advise the Chinese in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ir force to Formosa and in the taking over from the Japanese)。

而艾文思所主官的G5民政小組,則專注協調軍事以外的接收業務,例如:經濟、法院、工業等,當然也包括了財政與銀行系統。不過在1945年年底前,聯絡組將G5的功能與業務裁撤,而專注在遣返日人的工作上面;聯絡組的名稱也改成「美軍臺灣遣返組」(Army Formosa Repatriation Group)。

顧德理在作證時大概瞭解到當時在臺任務的敏感性,所以在談到聯絡組的權限時,不論遣詞、用字都非常的小心;並強調:美國沒有派遣任何佔領軍(army of occupation),而他們這120人只是協助(assist)中方接收臺灣。

【未完待續,炳文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