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  偏鄉學生競爭的泥淖

呂禮詩

週末午後,在滿是書香的市立圖書館裡。意外的,在櫃檯後瞥見披着義工背心而身着國中運動服同學,隨着館員生澀的清點着圖書。不願相信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服務學習的競逐已悄悄的啓動,卻得到令人沮喪的答案

曾經讓臺灣世界看見的,無論是世界面包冠軍吳寶春師傅、平凡行善的陳樹菊女士或是被喻爲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傳人許芳宜,在他們奮鬥的過程中靠的是對專業的投入與對理想的堅持,而不是英文聽力成績社區服務時數教育會考的等級;然而驅使着他們實現人生目標的「核心素養」,應該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最核心,令人遺憾的這個部分卻鮮少被教育部提及。

城市裡的孩子,在家長的協助下可以輪流在圖書館裡累積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必須的服務時數;反觀雲林鄉間的孩子,在種地阿公沒有將頂着烈日、冒着寒風的耕耘所得捐建「讀冊館」前,根本就不知道課本里所說的圖書館長的是什麼樣子

曾經,教育是階級翻轉的重要途徑,所以三級貧戶的孩子也能當總統、爲人師表或上市公司負責人。但是十二年國教最重要的「免試入學」,其超額比序中幾爲多數招生區所採計的體適能、服務學習與競賽成績等項目偏鄉的孩子們如何可得培育體適能的運動器材游泳池、服務學習的資源與參加競賽的資金?

憲法第159條保障「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教育部長,是否請您離開臺北的舒適圈前往偏鄉與孩子們同桌午餐,看看早應是國教基礎營養午餐,然囿於家境正值成長髮育的他們,政府所能補助的菜色是多麼的令人心疼!在您強調英聽設備早已普及全國的當下,面對孩子的營養午餐都如此的寒傖時,能不汗顏嗎?

作者呂禮詩,北市,前海軍官校軍事學科教官與自由撰稿者。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