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 解嚴、開放黨禁

1986年,堪稱是臺灣民主發展風起雲涌、準備開花的第一年。因爲在那一年,蔣經國積極研擬解嚴措施,面對民進黨成立,也指示「採取溫和的態度」,並透過《華盛頓郵報》釋放解嚴決定。他說,「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衆永遠在一起」。

學者建國新書破局》中指出,蔣經國決心推政治革新,在黨內組織12位中常委成立專案小組,針對解戒、開放黨禁與報禁等敏感政治議題研擬解決辦法時,「黨外人士」可能已有所聞,決定先聲奪人,在1986年7月3日成立「組黨十人秘密小組」準備突破黨禁。

吳建國指出,同年9月28日黨外人士在臺北圓山飯店宣佈「民主進步黨」成立,當時國民黨內有人主張取締,但蔣經國特別召見副總統李登輝,要對方在黨中常會報告他的意見,就是「應採取溫和的態度,以人民國家的安定爲念,處理事情。」

就在民進黨創立後第9天,蔣經國接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撒林、格蘭漢姆時,告知臺灣即將解嚴、解除黨禁與報禁,等於宣告「民進黨」成立將合法化。

蔣經國透過主持國民黨中常會的機會說,因應變遷,本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體制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

接着,在同年10月15日的中常會通過「政治革新小組」關於「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令」與「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的結論,討論以「國家安全法令」取代戒嚴令,並修改人民團體組織相關法律規範政治性團體合法活動

對於政治革新,蔣經國說,由於國家發展已到新里程,爲貫徹民主法治要求進步繁榮,本黨決定儘早解除臺澎金馬地區戒嚴令。吳建國說,經過蔣經國這樣的說明,等於宣告民主開放的新時代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