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莫干山精神與溫嶺模式

1984年10月,中共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已確定不走東歐經濟發展模式,而要以中國人自己的方法,在20年內達到GDP成長4倍的目標。當時,中國正處於到底是搞計劃經濟,還是搞商品經濟歷史關頭。在趙紫陽主導下,一羣青年經濟學家在莫干山舉行了連串會議,就價格改革、國企改革、對外開放等問題進行激烈辯論,最後決定採二軌價格制推動國企改革,以市場經濟發展工業,推動中國經濟成長。

2012年11月,中共將召開十八大,習近平帶領的新一代領導班子,將開始承擔來自國內外艱鉅的複合式挑戰。今天中國大陸,已初步解決了經濟發展問題,不但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地區居民生活也達到小康標準,但民衆要求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參與政府決策意願愈來愈強烈。中共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目標,但具體作爲仍不能滿足民衆的需求,造成羣體性事件頻起現象。

1996年6月浙江省展開中國大陸第一個政治模式改革試點台州市溫嶺市委宣傳部聯合在溫嶺鬆門鎮舉行「民主懇談會」,以會議對話和討論爲基本形式,建立基層政府和社會直接對話的平臺。模式有兩個特點:一是政府決定議題;二是體制外。因爲由政府主導,所以議題不一定是民衆想要的,參與者也受到限制,而且因爲沒有法律地位,也不是制度性,官方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不開,隨意性很大,初步成效不彰。

但經過一段經驗累積後,溫嶺市逐步將民主懇談會和人大制度結合,2005年開始,當地鄉鎮人大代表依據「民主懇談會」的共識,在制度化運作下對預算進行了實質「審議」。溫嶺在民主懇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方公共預算改革,爲大陸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制度化解決國家和社會衝突案例

日昨中研院政治所一場研討會上,溫嶺模式受到兩岸學者熱議。來自大陸的學者李凡,是推動溫嶺將體制外民主懇談會和基層人大結合,轉爲體制內公衆和政府對話機制關鍵人物。他說,「溫嶺實驗最重要之處在於,它所建立的制度性東西,就是激活了基層人大制度,在這樣一個平臺上以『協商式民主』討論的結果,已能真正影響到政府公共決策。」

2008年溫嶺市新河鎮人大主席團,拒絕接受一項地區人代聯合提出的預算修正案,竟發生18名地區人代集體退席事件,這說明了人代可能是指定產生,可能具有黨職身分,但他們仍然在人代會力爭地區利益。這在大陸地方政治史是石破天驚的變化,某種程度已和民主國家的地方議會相近。

溫嶺的參與式預算模式,開始是偶然,之後的維持則有其必然。它並非國家發起的改革,但一旦啓動,制度運作本身就會賦予動力令之繼續。所以,在基層人大的若干「非意圖後果」就此出現,例如,對官員的詰詢、預算資料的更加公開、上級的考覈間接導致更多鄉鎮施行、增強對黨政領導制約性並且有向上延伸的趨勢。這些都非當初設想得到,卻因爲開啓了迴應參與民衆和人大代表的機制,某種程度形成了一股自然而然的驅動力

溫嶺模式幾乎是在大陸下一代領導人習近平於浙江省委書記任內逐步發展成熟,現在緬懷1984年開創的莫干山精神,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