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突破美國科技圍堵的思路

旺報社評

大陸高度重視關鍵核心發展問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6名政治局常委連袂赴北京人民大會堂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習近平強調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突破美國掐住脖子的核心技術。稍早在中央深改委會議上,習近平亦強調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機制障礙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加大對大陸高技術出口限制後,大陸高層將解決核心技術的問題作爲優先推動事項。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自立自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到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再到習近平的近期講話,突顯大陸要從機制層面入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新型舉國體制」的提出,可追溯至中共十八大以前。早在2012年9月,大陸發佈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就將「注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作用」作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五項主要原則之一。「新型舉國體制」並非是要回到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透過行政命令在全國範圍內統一配置資源來推進科技發展,而是「堅持政府支持、市場導向」。政府的作用不再是包辦一切,而是協調在戰略規畫政策法規和監督指導等方面的作用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創新活力

大陸近年來基礎研究取得顯著進步,正是得益於新型舉國體制下逐年增長的經費投入。「十三五規畫」時期,大陸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兆元人民幣增長到2.21兆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倍。2019年,大陸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更在歷史上首次達到6%。

臺灣整體研發支出佔GDP比率達3.5%國際先進水平,但其中約8成來自企業部門,企業研發支出主要用於中後段,前段的基礎研究的部分僅佔總支出約0.5%。此外,高等教育體系研發支出佔比亦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水平,近年來研究人力佔比逐年下降,研究人員亦出現高齡化趨勢,造成科技創新後勁不足。

營造兩岸科研合作環境

在當今國際環境和經濟狀況下,臺灣依靠自身發展核心科技不容易,與大陸一同循序漸進加強科研合作,既是揚長避短的理性之舉,也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舉。兩岸無論從攜手提升華人科技水平,還是各自激勵科技發展的角度出發,都應該超越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分歧,爲科研合作營造一個更獨立、更寬鬆的環境。

事實上,兩岸在晶片、醫藥、化工等核心技術領域,尤其是基礎研究層面既具有互補性,又有諸多共同利益,合作空間仍待挖掘。在大陸強調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下大力度解決被美國掐住脖子的核心技術難題的當下,臺灣產學研各界既應見賢思齊,反思自身科技進步緩慢的原因,也應積極探索對岸加強合作的可能,善用大陸的「東風」,推進科研攻關、發展科創產業

現階段,兩岸可透過非官方科研組織來拓展共同研發合作,以加速臺灣產業優勢技術在大陸試驗與合資機會,進而爲臺灣企業開闢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大陸高校院所的科研實力近年迅速提高,學術環境也逐漸改善,更難得的是大陸大多數大學都向臺生敞開大門,不少高科技企業都有臺籍員工有志於到對岸求學、發展、創業的臺灣青年可獲得更多機會與選擇。臺灣的大專院校和科技企業也應以此爲鑑,廣納大陸賢才,官方不應再給陸生來臺增加障礙,否則不僅對岸人才漸漸對臺灣失去興趣,臺灣自身的科技發展也將失去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