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中國脫貧看中共體制合理性

旺報社評

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習近平如何重塑中國並對西方意味着什麼〉,稱北京近年來升高民族主義、強勢操控私營經濟民間輿論、加強對國際社會影響,西方早前對習近平時代中國大陸走向的預判完全錯誤。在西方視角下,中共「體制」缺乏正當性,但實際上中共「體制」卻企圖改寫現代國家政權正當性的理論架構

民意認同度不降反升

傳統西方政治理論認爲,自由選舉的多黨代議制是現代國家的正確體制,中國除非進行民主改革,否則中共執政的正當性危機遲早會爆發,北京不可能永遠維持高速經濟成長,一旦國內出現富裕中產階層,就會出現利益代言人要求參與政治,若官方願意讓步就會導向政治多元化;反之,官方只能用更粗暴強硬的手段打壓控制,屆時必然爆發更激烈的矛盾。

上述的理論假設在胡溫時期「完美吻合」,胡錦濤溫家寶主政10年間,大陸一方面腐敗氾濫、環境污染嚴重、羣體事件和基層衝突不斷,「維穩」壓力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不僅大陸網路輿論存在宣揚普世價值自由空間,官方也有意從執政理論、政治體制入手,逐步放開參政管道,如允許資本家入黨、試點「公推直選」,民間也出現不少「獨立參選人意圖競逐基層選舉。再加上那段時期恰好大陸與西方關係融洽,西方普遍認爲中共離自我破解「執政正當性困境」的答案愈來愈近,進而不排斥全方位與大陸合作交往,期待潛移默化地影響大陸。

然而這一切在習時代發生了改變,北京並沒有按照西方所預想的路徑實現經濟多元化、社會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反而更多采取了類似中國傳統帝國式治理、毛時代自上而下的舉國體制,以及強調「紅色江山」意識形態不能變等方式,輔以強大的現代科技力量,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掌控力愈來愈強。

同時,大陸對西方價值倡導者、政治異見者的容忍度更低,但這並未引發社會力量、知識分子的同情或聲援,總體民意對中共體制認同度不降反升。此乃美國朝野檢討對中「接觸」政策之濫觴,也構成了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外主流社會對中共政治的基本印象。

從傳統文化角度理解

大陸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中紀委書記任內曾感慨:他不相信一黨執政的中國解決不了腐敗問題。這句話的背後,就是北京政治菁英欲改寫現代國家執政正當性理論的意圖。中共高調宣佈脫貧成功,不但完成了中國數千年曆史所未有的成就,更重要的意義是兌現了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承諾。

在民主國家,執政黨能否兌現政見,是檢視執政水平、衡量民意認同的重要指標,政見跳票將受到在野黨和社會強力質疑,下次選舉很可能就敗選下臺。在大陸一黨制政體下,並不存在政黨輪替的問題,但北京眼中,以脫貧爲代表的農村工作關係到執政正當性的根基。與之類似,習近平承諾在環保政策上動真格,果然霧霾慢慢減少、水污染也大爲改善。

習近平上任後加強城市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併入駐民企、外企,曾在海外引起非議,但在中共的政治邏輯中,基層黨組織並非「監控角色」,而是一個反饋基層民意、收集民衆訴求、協調社會矛盾、提供社區服務的「治理細胞」。換言之,西方民主政治體制下由政黨議員民代所執行的基層服務的職能,大陸是由密佈基層的「黨羣社區機構」所承接,同時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能實質發揮監督施政建言獻策的功能。

體制是否有效,需經過長期的淬鍊與考驗,中共體制是否可長可久,也需要時間檢驗,但就短期而言,這個體制既能維持有效治理和政績,又能夠透過制度架構回饋民意訴求,體制就會持續不斷提供執政正當性的源泉。臺灣深受西方民主政治理論影響,看待大陸政治難免戴着有色眼鏡,但不要忘了,臺灣本身也受中華文化薰陶,如果從傳統文化角度理解中共執政的正當性,應有助於拉近兩岸心理距離、務實面對兩岸制度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