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貓咪、飆車,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2020一晃過去快半年,以「心驚膽戰」形容這半年的兩岸關係,絲毫不爲過。現在的兩岸執政當局似乎不介意緊張對立,也不排斥玩「邊緣遊戲」,有識之士道盡多少肺腑之言,苦心規勸,廟堂高者卻毫不在意。

不錯,兩岸有各自的民意必須照顧,但敵意仇視是一種民意,要求過好日子、追求幸福安寧也是一種民意。前者更多的是情緒與民粹,後者纔是理性、長遠的「深層民意」,這是維繫兩岸和平的根本力量。民意就像一杯雞尾酒,平靜放下層次分明,一旦插入攪拌棒輕輕晃動,就混沌一片。

這根「攪拌棒」掌握在領導人股掌之間。兩岸制度迥異、國力懸殊,一邊是一黨制的「堅強核心」,一邊是民選的「大衆偶像」,掌握的權力和資源固然不同,但爲人民謀福利用心相同,尋求共識真的不難。

習蔡應能找到交集

英文總統出身富家豪門,在歐美菁英教育浸潤下踏進學術圈,後被拔擢爲幕僚而跨入政界,逐漸歷練成長爲擁有817萬民意的總統。剖析生命歷程,她兼具貓咪性格與飆車性格,前者讓她溫和內斂、綿裡藏針、遇到困難時躲在暗處,後者讓她絕不輕言認輸、追求快感不惜把油門踩到底。回顧2008年以來小英政壇每一步,無一不體現出這種雙重性格

習近平主席身爲高幹子弟,少時承受文革迫害屈辱,卻更強化了視毛澤東爲「教父」的紅色基因,壯年入仕輾轉閩浙滬,看盡地方官場風雲,但隱忍如山,直到「天降大任」就任總書記後才顯露鋒芒。剖析其生命歷程,習近平也具雙重性格,一則曰「菩薩心腸」,另一則曰「霹靂手段」。「敢於鬥爭」不怕攤牌亮劍,「善於鬥爭」也可以寬容懷柔習式「鬥爭哲學」就充分體現出這一點。

兩岸領導人共通點最多的,無疑是蔣經國鄧小平,二人掌握國、共最高權力後,均高瞻遠矚做出政經改革、對外開放等決策,更打破兩岸堅冰,至今後代銘記感恩。而蔡英文和習近平,兩人的背景、經歷、性格看似南轅北轍,但仍能找到不少交集。

首先,習、蔡都屬於「戰後嬰兒潮」一代,其父輩經歷過戰火與匱乏,家庭的言傳身教中更能領悟和平與發展的可貴。其次,兩人對兩岸關係都有最深厚的理解,習在福建對臺前線工作17年,蔡則任職大陸事務官員11年。再者,習蔡二人在各自黨內的地位都從「共同接受的對象」一步步轉變爲「共同擁戴的領袖」,說兩人目前在各自黨內「一言九鼎」,恐怕沒有人會反對。

領袖之所以偉大,在於關鍵時刻洞察大勢做出正確決斷。40年前的鄧小平、蔣經國先後做出重大決策,扭轉兩岸關係與各自社會的歷史航向。今天,同樣的課題擺在蔡英文與習近平面前。

對蔡總統而言,經過4年執政,她所追求的兩岸關係「安全閥」業已建立,未來4年是她理想中「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互動架構」的實踐期。任何政治理想的實現,必須基於政治現實。「安全閥」能以徹底切斷兩岸交往爲前提嗎?不能!「和平互動架構」會以「兩岸兩國」形式出現嗎?不可能!

蔡總統應思考如何留給臺灣子孫後代一個和平穩定、和諧繁榮的兩岸關係,而不是把臺灣拖入戰爭深淵。兩岸血緣文化的連結、憲政體制的基礎、不分裂國家民族的承諾,纔是「可長可久架構」的前提。這些即便不是蔡總統內心所向,至少應可尊重。

民意底層暖流仍在

對習近平而言,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但民族復興仍然「在路上」,實現國家統一不應以犧牲或中斷復興之路爲代價。因此,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實現統一,就要求大陸只能選擇以融合發展的方式實現「心靈契合式統一」,這條由習近平親自提出的統一路線圖,註定經受得住歷史檢驗。

習近平應該思考,既然大陸願意「爲和平統一留下廣闊空間」,那麼這個空間應該容得下蔡總統心目中「可長可久的兩岸架構」、容得下臺灣多元多變的民意與訴求,這需要「菩薩心腸」。當然,臺灣也不可「臺獨飆車」,才能避免「霹靂手段」,這點蔡總統也應心知肚明。

1980年代兩岸僵局得以打破,得益於上層政治對立如堅冰,底層暖流。今天兩岸亦然,海面上看似風高浪急,但人民希望過好日子的底層暖流仍在,雙方是否願意架設管道,扭轉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全在領導人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