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反制之外 合作才能共贏

社評

荷蘭宣佈從9月1日起對部分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大陸商務部和海關總署隨即公告8月1日起對鎵、鍺兩種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理由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此次出口管制勢必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下游產品供給,美國、荷蘭、日本等國首當其衝。

強權施壓 反制理所當然

鎵、鍺屬於關鍵稀有金屬,被視爲戰略資源。鎵被稱爲「半導體工業的新糧食」,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和光電材料、太陽能電池、醫療器材等,鍺在電子技術和通信領域應用廣泛。大陸鎵、鍺儲量在全球處於壟斷地位,出口管制被視爲對美國聯合盟友在半導體產業上對大陸圍堵、斷鏈的反制。美國對大陸相關產業採取遏制性措施,大陸採取反制措施迴應,將導致全球市場受損,全世界共同「埋單」。

試想如果大陸不反制會怎麼樣?在大陸看來,將縱容美國在各個領域繼續「切香腸」,損害大陸發展利益,並對全球發展帶來長遠影響。從美國發動對大陸關稅戰到對華爲、中興等科技龍頭企業發起制裁,到在高端晶片等領域對大陸實施供應鏈「禁令」,從裴洛西訪臺到蔡英文過境美國,大陸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應,採取了反制措施,行爲背後有其目標和邏輯。

其一,以鬥爭求和平、求合作。鬥爭這兩個字,兩岸文義略有不同,在臺灣帶有負面性質,大陸則受中共唯物辯證法影響,屬於中性用詞。鬥爭的目的在改變舊事物,推動新事物的實現。反制是爲了讓各國回到和平、合作的路徑,這與追求霸權,以遏制對手爲目標並不同。

大陸近年來雖對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多所着墨,但無論在中共黨章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都是其穩定的價值理念,鬥爭是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服務。

其二,以「防守性」反制來維護正當利益。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加強了涉外領域立法。從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等,一系列涉外法律的發佈和施行,爲大陸維護自身權益提供了合法性和可預測性。

可以看到,大陸涉外法律在本質上具有「防守性」特徵。譬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第33條規定:對於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採取相應反制和限制措施。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訪問中國大陸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利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正當發展權利。

中美角力 臺灣當心犧牲

其三,反對霸權和強權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提到「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也提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從中國的視角來說,美國是霸權國家,尤爲擅長從戰略戰術層面遏制競爭對手;而大陸作爲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致力於塑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和平等、相互尊重的國家間關係。

中華文化強調包容、和諧,但面對強權,大陸需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來溝通,反制是其「語言」之一。短期來看,大陸反制行爲會對全球市場帶來一定程度衝擊,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有助於改變全球經濟和政治氣候。值得注意的是,反制需警惕話語陷阱。在美國極限施壓下,大陸必會反制,反過來亦容易被西方拿來證明確實需要對大陸「去風險」,在展現反制強硬姿態的同時,展現與全球合作共贏的意願與能量,將有利於中國取得更多國家的支持。

經濟學家出身的美國財長葉倫,訪中前後均表態,美國不希望與中國大陸脫鉤,希望中美關係能循這一理性判斷迴歸正軌,也希望反制措施最終朝着促和的方向進展,讓全球受益。

在中美角力之間的臺灣,需要規避做遏制大陸的「馬前卒」和反制的「替罪羊」。無庸置疑,一段時間內美國將持續遏制大陸,大陸也會繼續反制,蔡政府若一味配合美國「切香腸」,恐怕會切到臺灣自己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