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瞳般的螺旋星雲 太陽50億年後像這樣!

▲如瞳般的螺旋星雲。(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上圖是將史匹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和星系演化探測器(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GALEX)分別以紅外和以外觀測到的螺旋星雲影像予以綜合的結果。螺旋星雲是一顆正在步入死亡的恆星,在死亡之途中,這顆恆星原本富含塵埃外層逐漸逸入太空,受到原恆星熾熱核心所發出的強烈紫外輻射而被激發發光。

螺旋星雲(Helix nebula),另一編號爲NGC 7293,距離地球約650光年,位在寶瓶座方向。這是個典型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18世紀便已被發現,因爲乍看之下像是木星氣體巨行星一樣具有盤面特徵,因而得名。

行星狀星雲其實是類似太陽的恆星,這類恆星在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內,核心都在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這個核融合反應提供了這類恆星,當然包含我們的太陽,所有發出的光和熱。根據天文學家估計,我們的太陽再過50億年之後,便會進入死亡階段,逐漸發展成一個行星狀星雲。

當核心的氫「燃料」用盡,恆星會轉而開始氦融合成混合了碳、氮或氧的另一階段核融合反應。事實上,氦也會有用盡的一天,此時這顆類太陽恆星便逐漸步入死亡之途,將外層氣體向外推送,留下小而熾熱的緻密核心,稱爲白矮星(white dwarf)。白矮星的直徑僅與地球相當,但質量卻與恆星原本的質量相差無幾,因此密度很大;在白矮星表面,一湯匙物質可能就相當於地球上的幾頭大象一樣重呢!

來自白矮星的強烈紫外輻射將向外吹送的氣體和塵埃殼層予以加熱,使它們在紅外波段非常明亮,得以被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圖中的紅色黃色綠色爲紅外資料。GALEX則是負責捕捉紫外輻射,即圖中的藍色部分。

不過,史匹哲的紅色和GALEX的藍色在星雲中間部分混和後卻是變成粉紅色。至於星雲外圍,史匹哲力所不能及之處的紅外資料,則藉由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資料予以補強。白矮星本身是位在星雲中心內,一個如針點般大小的粉白小點。(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