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外遊客也曾遭人嫌棄 成羣暴買被諷"黃蟲"

隨着近年來中國遊客海外人數的猛漲,有關中國遊客在國外的負面報道屢見不鮮,不少評論還特意用“高素質”的日本遊客作爲對比。不過《日本經濟新聞》卻承認,日本遊客文明素質提高也不過是近些年的事。日語中有個專有名詞叫“觀光摩擦”,指的就是遊客在海外因文化差異或個人素質問題,與當地文化不兼容,與居民發生衝突的事件。有趣的是,這個詞最早是說日本人自己的。

“恣意破壞的新野蠻人”

現代日本遊客邁出國門,始於上世紀60年代。1964年,因東京奧運會召開在即,日本政府放開國民海外旅行限制。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度假勝地成爲日本人的首選目的地。不過,當時海外旅遊價格高昂,一個夏威夷9日遊旅遊團的價格是36.4萬日元,是當時日本國家公務員起薪的19倍。正因如此,雖然放開了旅行限制,但1964年日本出國人次僅爲12.8萬,海外購物也主要是以洋酒、香菸和高檔香水爲主。在日本旅遊協會等行業協會的努力組織和服務下,這一數字到1969年已經變成49萬人次。

資料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初出國門,日本人的海外之旅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日本的風俗習慣乃至居住習慣與西方不同,文化衝突自然不可避免。當時日本旅行界有個廣爲流傳的案例:一個日本旅遊團在歐洲酒店入住時,酒店房間裡備有浴缸,但日本遊客卻按在日本家裡的習慣在浴缸外洗澡。由於酒店浴室不像日本人家中的浴室那樣有地面防水,結果導致樓下和鄰近的房間嚴重滲水。以至於後來日本旅行社爲避免類似情況再次出現,往往在自家門店裡放置一個西式浴缸,在組織類似的旅遊團時,先向團員們演示如何使用及注意事項。

資料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對於在歐洲旅行的日本人,禮儀也是被吐槽最多的問題。例如穿着拖鞋在走廊或大廳裡走來走去,或是衣衫不整地去酒店的早點餐廳,這些在日本人看來沒什麼的細節,卻是當時的歐洲人所不能接受的。現年70歲的高山回憶上世紀80年代去歐洲旅行的日本人時感慨不已,“一些日本人喜歡喝酒,喝醉後便在飛機上旁若無人地大聲說下流話,甚至有人藉着酒勁騷擾空姐。在西餐廳裡由於用不慣刀叉,便強行要求餐廳提供筷子。睡不慣牀,就把被褥放在地上打地鋪”。1987年的美國《時代》雜誌曾將日本人稱爲“在世界各地的觀光點恣意破壞的新野蠻人”。

從暴買到買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國民收入大爲增加,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後,日本經濟進入所謂泡沫經濟時代,國力和國民經濟進一步膨脹。從這時開始,日本人出國旅行的目的地逐漸由夏威夷、阿拉斯加、埃及等以風景名勝見長的國家和地區,向歐洲等經濟發達、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轉移。旅遊的目的也從單純的觀光遊玩轉變爲觀光與消費並重。50多歲的吉村在回憶當年的情景時提及,1984年公司組織到巴黎旅行時,大批日本人幾乎要擠破巴黎的名品店,“搶購名品時的情景就好像在搶商場的處理品一樣”。旁邊的外國人睜大了眼睛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着他們。但是他不懂法語,不知道外國人在說些什麼,直到回國時從新聞裡才知道法國人把他們稱作“黃蟲(黃色的蝗蟲)”。

此時的日本,出國成爲一種風潮,甚至年輕人結婚也一定要去國外度蜜月。不過由於國外度蜜月費用高昂,加之年輕人之間互相攀比,導至很多年輕人爲了度蜜月負債,小兩口在蜜月中就爭吵不斷,因此而離婚的也不少見。由此產生了一個名詞“成田離婚”,其中成田是指東京的成田機場,意爲從國外回來一下飛機就離婚。

資料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當時日本遊客海外消費力最強的主力還是財力雄厚的中年人羣。與現在的“中國大媽團”一樣,當時日本中年婦女是海外暴買的中堅力量。她們成羣結隊,以在海外四處搶購爲最大樂趣。1990年,日本歌手嘉門達夫針對這一現象創作了歌曲《無敵的日本人》,以誇張的形式描繪了日本人海外旅行時的形象,其中有幾句歌詞絕非誇張,比如“品牌店前,成羣搶購”,說的就是日本人在法國路易威登門店前排起長隊買包,以及在紐約蒂芙尼狂買首飾時的情景。漫畫家崛田勝彥創作的四格系列漫畫《大媽團》形象地描繪了日本大媽不顧形象四處狂買的情景。

日本男性這一時期遭詬病最多的則是所謂買春旅行。買春地點主要是亞洲的泰國、韓國和菲律賓等地,其中菲律賓和泰國是重災區。上世紀80年代初,這一行爲主要是由日本農協組織會員進行,以至於後來買春旅行也被稱爲“農協旅行”。由於這些地方二戰時曾遭到日軍侵略,因此這些故地重遊、成羣結隊到東南亞買春的日本男性對當地人的心理造成了極大傷害。1980年12月16日,菲律賓人權團體到日本駐菲律賓大使館前,向日本大使提出抗議。1981年1月10日,正在菲律賓訪問的日本首相鈴木善幸在接受採訪時被迫承諾將採取措施限制日本人的買春旅行。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這一風潮才慢慢平息下來。

矯正花費數十年

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日本人在海外的文明舉止問題以及“觀光摩擦”的表面化,從社會輿論到政府都開始提倡將日本人的海外旅行從“人數的增加”推向“質量的提高”。1990年12月,在日本赴海外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的消息傳出後,《日本經濟新聞》隨即發表社論,呼籲“(走出國門的日本人)不需要去卑躬屈膝,但要成爲一個尊重對方國家風俗、習慣、禮儀的旅行者”。日本觀光協會還專門發行旨在提高遊客文明禮儀的指南手冊,免費發放給所有旅行社及赴國外旅遊的日本人。同時日本媒體也加大對不文明行爲的曝光力度。

《日本經濟新聞》稱,各種矯正手段“多管齊下”,日本遊客的不文明行爲仍花了二三十年時間才得以改變。也有人認爲,日本人海外旅行禮儀的改善,也與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帶來的整體衰退有關。正因爲泡沫經濟的崩潰,使得日本人失去了在海外“買買買”的財力和狂妄心態,不得不收斂了許多。

即便如此,現在仍然還有一些日本遊客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爲時常被曝光。2016年,在泰國中部著名度假勝地華欣附近的海灘,約30名日本遊客藉着酒勁全裸下海遊玩。由於這裡是泰國王室時常前來的療養勝地,因此該事件一經曝光便引起泰國輿論譁然。2017年,在一架由臺灣飛往泰國的客機上,3名日本乘客飲酒後大聲喧譁、吸菸,且不服從乘務員勸阻,最後飛機只得返航,將3人“請”下飛機後方纔再次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