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球呼吸! 臺科大3環保設計獲德國iF新秀獎

臺科建築系三組學生作品德國iF設計新秀獎。(圖右起)龔照峻謝宗穎葉芷婷(臺科大提供)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導致愈來愈多生態環境問題,臺科大建築系學生設計幫助珊瑚覆育的「珊瑚共生覆育系統」、乾旱地區建築牆面集水裝置「仿生呼吸帷幕」、有助河道防洪的「生態補丁」,3件作品獲有「設計屆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設計新秀獎(2020 iF Design Talent Award)Winner獎肯定。

德國iF設計新秀獎專爲學生設立,也是全球專爲年輕設計師舉辦的設計獎項中,最具影響力的競賽之一。今年競賽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作爲參賽主題

臺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臺科大學生積極關心公共議題,透過創新設計解決人們生活需求,同時友善地球環境;爲求作品的可行性,還透過建模模擬實際情形,兼具實務性與創意。

獲獎作品「珊瑚共生覆育系統(RE-HABITAT)」是模組化的珊瑚與共生藻修復系統,由臺科大建築所學生謝宗穎、黃宣庭共同設計,概念是重新利用死掉的珊瑚咕咾石,做成可自由組裝的珊瑚生態廊道,不受海底地形影響,讓珊瑚與藻類共生,幫助珊瑚覆育。

謝宗穎表示,珊瑚白化問題相當嚴重,尤其藻類對海水溫度敏感,海水溫度上升會使藻類離開,進而造成珊瑚白化。「珊瑚共生覆育系統」可以讓藻類附着,延長珊瑚跟藻類的共生時間

另一獲獎作品「仿生呼吸帷幕(Architexture)」是臺科大建築系龔照峻、蔡沛淇爲乾旱地區設計可集水的建築表皮,靈感來自仙人掌等乾旱地帶植物葉子,利用環境日夜溫差大、清晨易起霧的特點,透過建築表皮的網狀結構水份附着表面,再沿着帷幕往下彙集,轉化爲生活用水

龔照峻表示,作品模仿植物行爲應用在產品上,透過數位建模轉化植物葉子造型爲建築表皮,前期投入許多時間研究植物與氣候,期待可應用在美洲非洲澳洲等乾旱地區,用簡單的方式提供乾淨用水。

「生態補丁(Ecological Band-Aid)」由臺科大建築系葉芷婷設計,以自然土壤植栽取代人工河堤,可順着河川流動停留在河道的侵蝕面,像補丁一般填補河道,不但可以自然修復河道,還可增加生物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