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俊臣》疫後復原的新途徑

圖爲接種新冠疫苗示意圖。(達志)

地方政府一向採用公共治理的模式,處理地方的公衆事務。這固然是長久以來的地方公部門處理模式,但地方政府經由SARS及COVID-19先後兩次的嚴重呼吸道肺炎病毒的肆虐,應可得到教訓經驗。此即公部門處理棘手的公衆問題,尤其是事涉非典型的嚴重流行性傳染病,可能需要改弦易轍,改以公共治理與社會治理交替或並用,始可以最低的社會成本解決或有效化解,諸如SARS、COVID-19此類極不易處理,甚至說根本無法澈底消除的傳染病。

所謂的「社會治理」是相對於公共治理的一種治理途徑。其在歐美學界探討尚不多見,倒是中國大陸正傾其黨國之力推動,且年年提出成果報告。社會治理(social governance)系基於公民社會的公民關心公共事務的強烈意識,以及法團主義制度化設計觀念,所建構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所形塑的社會公益組織,以服務社羣,協助處理公部門職責事項,並且以積極的參與途徑,展現公益協力的社會價值之治理作爲。此種社會治理,臺灣早期雖無此名詞,但實際作爲就在貫徹社會治理,舉如臺灣最受鼓舞的嘉邑行善團,其在中南部利用週末自動自發的造橋鋪路行爲,就是社會治理成功的典範

由於臺灣在SARS疫情上不算成功的經驗,以至COVID-19成功的防疫措施,在在說明社會治理的必要性。記得SARS發生初期,政府似乎有點慌亂,甚至和平醫院封院也被視爲政策上有失靈之處;反之,COVID-19的防疫算是成功。其固然系因SARS痛定思痛,屬經徹底檢討該項防疫得失,以供COVID-19防疫措施的借鏡,終可戰勝病毒,有效控制疫情。其實針對SARS的防疫經驗,民衆信賴和支持政府的既定防疫政策外,最重要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該等事涉民衆的生活習慣固然有罰則,但罰則派不上用場,只是充充場面,以達到「不罰而規制他人行爲」的「社會效應」成效。

基於此一影響深遠的社會治理成就,展望疫後復原措施究竟應如何作爲,是現階段中央與地方政府最該重視和作爲的共同議題之一;尤其地方政府對於COVID-19很可能流感化,亦即即使地球上76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皆已注射疫苗,亦未能根絕COVID-19的一波波侵襲。因此,人類應本諸自主健康管理的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落實勤洗手、戴口罩,並且保持適當社交距離。這項保命措施,應再加強宣導,以成爲人人在公衆場所中應爲的基本生活舉止。

此外,對於經濟紓困措施,應視爲拋磚引玉、杯水車薪的緊急處置。政府對於紓困的責任,在於儲備必需物資,而不是人人皆可認爲自己應得到紓困。此種人人有獎的措施是應急而不是救窮;後者的措施,就要依靠經濟學的市場法則,由民衆依供需決定價格的原理,各自依市場競爭的定律,實際參與經濟競爭活動。人們應知即使政府有良好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皆未必能全部徹底解決民衆的就業問題,更遑論層出不窮的其他經濟問題。這些問題政府應與民間合作,並且依循社會治理模式,由民間去發展自由經濟,而不是又回頭去推動政府管控計劃經濟

希望地方政府執事當局能有此基本認知,改變以往公共治理可以決定一切的官僚思維,嗣後公衆議題的社會治理絕不能缺席,政府應輔導民衆積極參與各項經濟措施,以呈現有效應用社會治理模式的新經濟生活方式。(作者爲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