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領軍人才何以涌現

“優秀人才是可以扎堆出現的。”提到南京大學國家實驗實驗班(以下簡稱“國家實驗班”)對基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意義,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主任邢定鈺最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這句話的背後有着紮實的數據支持。

自2009年創建以來,“國家實驗班”已經培養出近百名優秀博士。據統計,第一屆“國家實驗班”中物理學院的27名學生,近一半隻用4年就取得博士學位,超10%的學生獲得了南大優秀博士生畢業論文,遠高於普通培養模式的數據。目前,從“國家實驗班”畢業的大部分學生均在從事與學科相關工作。以第一屆“國家實驗班”爲例,41名畢業生中有近一半在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慕尼黑大學等國內外一流大學從事教學以及研發工作。

基礎學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泉,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仰望星空的“領跑者”。南京大學國家實驗室實驗班在十餘年的探索中,不斷積累可推廣的經驗模式。針對目前創新型領軍人才選育的癥結,“國家實驗班”是如何精準高效選拔和培育創新型人才?“國家實驗班”何以能讓青年優秀人才“扎堆出現”?

研究型領軍人才的培養基地

時間回到2009年。

彼時,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機遇期――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的召開,正式吹響“建設人才強國”總號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過,更勾勒出了未來教育改革的路線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實現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但在面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問題時,總體上還不能完全滿足,存在着成才率低、流失率高、教育資源浪費大等問題。

爲探索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邢定鈺等國家實驗室相關人員於2009年提出創建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的設想――以國家實驗室的名義,面向物理、化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三院招生。按照設想,“國家實驗班”將利用正在籌建的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爲實體,定位爲物理學、化學和材料學等學科,選拔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實驗技能過硬、思維能力出衆和對前沿科學敏感度高的研究型後備領軍人才。

在學校領導及相關部處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於2009年獲批並啓動。“國家實驗班”採用本科―碩士―博士八年一貫制培養方式,科研資源集中、師資力量豐厚、培養模式先進。之後,趕上教育部“2011計劃”的協同創新機遇期,南京大學又正值研究生創新教育的調整檔口,“國家實驗班”迎來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由此,領軍人才培養的“探索之旅”正式啓程。

助力科研的革新之路

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積極成效。然而,創新型領軍人才的選拔培養仍存在着育人導向模糊不清、選拔形式單一僵化、培養過程缺乏連貫等現實問題。

南京大學針對人才培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其中包括以“國家實驗班”爲載體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新模式,由院士、“長江學者”組成的導師天團”,不拘一格地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形成了一個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新模式和平臺綜合評價學生,選拔早;不唯學分績,着重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試行導師流動機制,爲每個學生量身打造科研計劃;專項津貼解決學生後顧之憂……一項項創新舉措爲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回憶起自己進入“國家實驗班”的經歷,首屆畢業生、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雎長城坦言自己“在大學一二年級時考試成績不算很好”。最終,他在面試環節脫穎而出,順利入選。

事實上,在第一屆進入實驗班的同學中,有很多像雎長城一樣自推意向強、學術積極性高的同學。“國家實驗班”以“學分績+專業面試”爲選拔標準,把綜合素質作爲主要選拔因素,注重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聚焦有志於投身基礎研究的優秀人才。這種大膽的選拔模式打破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侷限,從一開始,就爲綜合水平高、自主能力強的同學提供了後續科研的培養資格與配套資源。

“國家實驗班”充分尊重學生意願,從學生興趣點出發爲每個人“量身打造”科研計劃。秉持“對導師負責,對學生負責”的雙向選擇機制,試行導師流動機制。這樣一來,不僅學生的潛能得以激發,導師在培養過程中也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第一屆入選“國家實驗班”的唐峰就在這種自由輕鬆的學術氛圍中找到了最適合的研究方向。“理論、實驗、計算等,我先後換了4個課題組。”唐峰表示,實驗班不僅擁有大量具有過硬學術資歷的優秀導師,而且這些“大咖”級老師還是“共享”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更換導師,甚至是研究方向。2019年,唐峰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後在《自然》《自然・物理》《科學・進展》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三篇學術論文,成爲青年科研新星。

爲了讓同學們全心投入科研學習中,“國家實驗班”在本科期間每月發放專項津貼,並通過入學一次性獎勵和“英才計劃”等方式,儘可能提高學生待遇。“我是農村出來的小孩兒,當時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出去做兼職,進入實驗班後,專項津貼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讓我可以專心做科研。”雎長城說。

培育有歸屬感的創新力量

“‘出口決定進口’,最好的生源絕不能放跑。”“國家實驗班”導師呂笑梅認爲,除了創新的機制、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等,如何更好地結合政策吸引優秀學生的加入,並將優秀學生留在國內發展是我們人才培養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談及在“國家實驗班”的經歷,胡逢睿印象最深的,還是8年生活積累下來的集體歸屬感。“‘國家實驗班’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讀研期間同學們交流很多,一起發表文章,平常私下關於實驗的想法也多有交流。”

不僅是胡逢睿,雎長城的8年科研生活也深深受益於“國家實驗班”的建制。“我們是以一個集體的形式進入‘國家實驗班’的,同學間通過合作解決了很多問題,一直延續到現在。”畢業後的雎長城和同學蔣尚池繼續合作,共同創辦了高新科技公司――南京邁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主攻精密儀器研發和製造,在半導體高新行業爲國家卡脖子問題努力探索研發。同時,他們還爲南京大學PT實驗室的建設出謀劃策。

據瞭解,“國家實驗班”專門配備一名教師作爲班主任,盡力爲學生營造思想碰撞和合作交流的氛圍,組織各類班級活動,如班級座談會、迎新年聚會、暑假參訪校友企業等。這種協同創新的班集體模式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打破了研究生通常只在課題組內交流的壁壘,有利於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成果產出。

這樣的集體歸屬感也慢慢昇華爲學生們對祖國的一種認同。

“國家實驗班”絕大部分同學出國深造後,仍選擇回國發展。“我的導師於揚老師在國外學成後,毅然選擇回國。”第一屆“國家實驗班”學生龔明現就職於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他追隨導師的科研步伐,前往海外進行聯合培養交流,博士畢業後同樣選擇回國。

“回望南京大學‘國家實驗班’的人才培養探索過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足的反思。例如,由於超前意識導致經驗不足;在實際執行時,碩博學制銜接、延期期間的博士待遇解決不很順暢,研究生培養階段班集體建設、使命感培養還需加強等等。”邢定鈺表示,今年,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本碩博階段的貫通培養。“國家實驗班”將不斷進行創新與教學改革的探索,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齊琦 於�h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