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回憶:袁隆平摔傷已兩月 走時很安詳面帶笑容

5月22日下午5:28,袁隆平遺體抵達長沙陽山殯儀館

“他走的時候很安詳,面帶笑容。”當日下午,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家屬休息室,袁隆平身邊工作人員、在隆平高科工作多年的陶先生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說。

▲5月22日下午,長沙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佈置現場。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原來希望他能戰勝病魔,闖過這一關,結果還是沒有挺過去。”袁隆平的弟弟袁先生是某高校退休教師,他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哥哥今年3月10日摔了一跤,左腿受傷,“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損傷之後用藥起了反作用,對身體傷害比較大。”袁先生表示,哥哥爲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處處爲人着想,哥哥逝世令他心情感到很沉重、很難過。

▲5月22日下午6時許,袁隆平的太太女士離開明陽山殯儀館。攝影/上游新聞記者肖鵬

袁隆平的弟妹程女士也是一名退休教師,她向記者介紹,哥哥工作上極爲嚴格,同時又疼愛關心下屬。程女士說,自己的工作方向與哥哥不一樣,但她認爲,哥哥是自己的榜樣。“前天我給嫂嫂打電話,哥哥(袁隆平)還接了,他很開心。”程女士介紹,哥哥摔傷後一直想找機會來看望,但由於疫情等原因沒有過來。昨天打電話給嫂嫂,哥哥身邊的工作人員在電話裡講,“你現在不叫她過來,什麼時候叫她過來呢?”我們感到情況不妙,所以今天我們一大早坐飛機趕過來了。“嫂嫂是害怕我們擔心,她是報喜不報憂的,她纔講這些話。”

▲5月22日下午6時許,袁隆平的弟弟及弟妹隨嫂嫂鄧女士離開明陽山殯儀館。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5月22日下午6時許,記者希望採訪袁隆平的太太鄧女士,“老人現在悲痛階段,也不善於表達。”身邊一位女士婉拒了記者的採訪請求,隨後鄧女士乘車離開明陽山殯儀館。

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袁隆平家裡的燈全亮着,照着袁老回家(來源:紅網時刻

相關報道:

袁隆平家裡的燈全亮着,照着袁老回家

5月22日16點50分,載着袁隆平靈柩車隊駛進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有袁老曾經奮鬥的歲月,培養的人才,以及曾經伴隨他的一草一木。家屬希望袁老再看一下,自己生命所繫的事業和他最親愛的同事和學生。

紅網時刻記者在袁隆平家裡看到,袁老家裡的燈全亮着,照着袁老回家。靈車在院子裡轉了約20分鐘後,開往長沙明陽山殯儀館。

一路走好!數千市民自發送別袁隆平院士 哽咽高喊“袁爺爺”(來源:original)

袁隆平家屬:感謝大家對袁隆平的敬意,追悼會正在佈置中

5月22日下午6時許,在袁隆平院士靈柩車隊進入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後,大量前來送行的市民仍然不肯離去。期間,仍有部分市民駕車或打車趕來。

袁隆平家屬勸說稱,"感謝大家對袁老先生的敬意,目前追悼會正在佈置中,建議大家先行回家等候消息。稍晚會通過官方渠道,發佈袁老先生追悼會的相關訊息。"

部分市民準備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鮮花,由工作人員帶入了殯儀館。

袁隆平院士,11天前他剛剛又爲祖國獻上了一份大禮

11天前,袁老纔剛剛又爲祖國獻上了一份大禮:“袁隆平”團隊的“超優千號”超級雜交稻三亞驗收,平均畝產高達1004.83公斤!

5月9日,三亞水稻國家公園“超優千號”測產

“超優千號”,是袁老指導研發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又稱作“湘兩優900”,是高品質軟米。目前已順利通過了海南低溫寡照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三亞連續幾年畝產量不斷攀升!

還記得2020年9月7日,袁隆平90歲生日。

他的生日願望是: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

所以,當突然得知這樣的消息,難以接受。

還記得2019年,聯合國發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全球面臨食物不足困境的人數達8.216億。

這樣的數字觸目驚心。

曾幾何時,飢餓也曾是中國的一大隱患。

之後有人採訪袁隆平,90歲的袁老說: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是糧食的重要性。上世紀六十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我都親眼見過。大家都沒有飯吃,叫花子過去討飯,飯都沒有,你討誰?”

記者: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老人連說兩個“不可能了”後,長舒了口氣。

這位瘦弱的中國老人,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他發明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在國人漫長的飽腹之路上,袁隆平有蓋世之功。

他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說,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讓全國人都能有飯吃,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說,五穀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能穩民心,安天下,是國之發展的基礎。

“禾下乘涼、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是他流淌在血液中的愛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