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親揭陽金公路、中橫闢建血淚史 深入偏遠山區「數月不能回家」
▲公路總局今舉行《越山臨海記及青澀的中橫》聯合新書發表會,交通部長林佳龍也親臨現場。(圖/記者賴文萱攝)
公路總局今(20)日舉行《越山臨海記及青澀的中橫》聯合新書發表會,內容找來耆老親口講述當年闢建道路過程中的血淚史。其中,中橫通車至今已一甲子,當年離鄉背景前往偏遠山區數月未回家的臺灣第一代工程師,如今已逾80歲,由於憶之不易,記之更須及時。
《越山臨海記-臺2甲陽金公路》爲目前最完備闡述臺2甲陽金公路闢建由來,沿途特色地景、人文歷史變遷之著作,透過文獻和口述資料,仔細介紹過往迄今的商家、建物、人物風景與故事,同時也是一部沿線居民的生活史。
今年已經96歲的朱老土與其子朱木山2人都參與過陽金公路闢建史,朱老土過去擔任公路總局工程處的料工,當時各項築路養護所需的材料,如鋼筋、水泥、橋樑鋼樑、木材等都需入庫管制,再由料工搬料至工地使用。朱木山在父親引領之下也進入公路局工作,更協助一工處榮獲無數金路獎榮譽,現在更是退而不休,大力幫忙復興工務段榮獲優良景觀第一名。
朱木山說,聽耆老講述,在當時還「沒路」的時候,翻山越嶺相當辛苦,如果要去市集,太陽還沒升起就得出門,回家更是要摸黑,不過,臺2甲線在許多前輩努力下,才成爲今日便利、又舒適的景觀大道,讓朝夕相處的在地居民變得更加幸福。
▲公路總局力邀耆老講述當年陽金公路的開發史。(圖/記者賴文萱攝)
陽金公路的開發史,與本島其他公路的闢建有着很大的差異,它是早年先民爲了民生運補需求,透過人力所走出的道路:滿清時期,陽明山區的採硫業開始發達,使用這條道路來開採硫磺的人口增加,而漁民亦利用這條古道,擔着魚貨翻山越嶺,故有「魚路之稱」。
陽金公路在採硫者和漁民之後,依序走入日軍、國軍和美軍的足印,不同時代的步伐一起踩踏出陽金公路現今的模樣,在臺灣,沒有一條公路像臺2甲陽金公路這麼深具國際觀瞻性,日美臺的文化特色都在這條路上展現。
在公路總局管轄的臺灣道路中,很少有類似「臺2甲」公路如此豐富又特殊的案例,從最繁華的都會,進入僻靜且充滿自然生態的國家公園,再到北海岸遼闊的碧海藍天。
▲中橫公路通車至今已一甲子,當年臺灣第一代工程師,爲造路離鄉背景前往偏遠山區數月不能回家。(圖/公路總局提供)
另外,中橫公路通車至今年5月9日已一甲子,公路總局特聘寫作中橫之專家李瑞宗教授執筆,此書定名爲《青澀的中橫》。當耆老講起中橫時,總是回到少年時代,思念是一致的反應,也會惦記家鄉,想到父母,畢竟交通沒那麼方便,聯絡沒那麼容易。
書中以地理環境由西而東,說中橫一甲子的點滴,全書20餘篇故事。從「梨山產婆」開始,以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隱喻中橫的通車,如新葉,如初花,如小孩茁壯,帶來希望。中橫一甲子,當年離鄉背景前往偏遠山區數月未回家的臺灣第一代工程師,如今這些人皆已逾80歲,憶之不易,而記之須及時。
▲當耆老講起中橫時,總是回到少年時代,思念是一致的反應,也會惦記家鄉。(圖/公路總局提供)
公路總局表示,中橫的夢憶,在耆老口述、多方蒐集文獻、對照當時的情境與條件,再三確認、多次詢問,方纔聽出原初的動機、人生的失意及命運的掙札。書中,老、中、青三代的故事,讓讀者感受人事更迭、星月浮沉。
中橫一甲子,921震後也休養生息20年,儘管倡議休養生息的人與堅持復建的人依舊爭論不休,不過公路總局一直都在,勤耕奮勉持續帶領國人看的更遠,並以此書獻給在這條路上生存及生活的人們。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