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不當創投教父 轉戰地方創生

臺灣基金會臺東鐵花村打造音樂聚落、慢市集,明年初將推出在地音樂素人創作合輯,上架到音樂數位平臺,將臺灣的好用音樂唱出來。圖/邱莉玲

文昌小檔案柯文昌地方創生計劃

「創投教父」柯文昌重返江湖,卻拋出一枚震撼彈!他表示,最快今年底、明年初結束普訊創投,普訊曾爲臺灣第一大創投,已一路減資至百億元;接下來,他要專心投入志業,已邀集逾20位大咖企業共襄盛舉,從鄉鎮紮根,讓臺灣的美好被看見,隨着愈來愈多企業家投入,他預言未來10年、20年地方創生將是很熱鬧的平臺!

柯文昌堪稱科技傳奇,29歲升任臺灣惠普公司首任本土董座總座,13年後成立普訊創投,資本額最高曾達400億元,臺灣主要科技公司早期投資案無役不與。

柯文昌直言,直到「綠點」案把他變成凡人,促使他提早退休投入志業。在這段人生最艱難時刻,是池上鄉民企業界給他溫暖,自覺得到比失去多,能用餘生投入志業是福報

如今年過70的柯文昌從心所欲,自稱「莊腳囝仔」最想挽起袖子踩在泥土地做鄉下的事,他成立的臺灣好基金會12年來攜手臺東池上,建立起國內地方創生典範,也成爲國際焦點。

美商、創投到地方創生,柯文昌人生三次轉換舞臺一樣精彩,且看他如何把一輩子做科技業,累積的人脈錢脈及國際視野,都投注到地方創生,完成他在島嶼的夢。以下爲柯文昌專訪摘要。

問:爲何重返江湖卻決定結束普訊創投?

答:普訊31年來累積投資近400家企業,逾170家企業上市櫃,但其實我在大概6年前已停止投資。我做一輩子科技業,只要有空就會看全世界科技期刊、雜誌,因爲做創投必須洞燭機先有錢賺,若我沒辦法做那麼多功課,就無法做最佳決定、不懂也不投,否則對不起股東。

因此我決定最快在今年底、明年初,等手上10幾、20家公司股權賣掉退場後,將結束普訊,專心投入地方創生,未來我的舞臺在那裡。

問:從科技創投轉戰地方創生,最大機會與挑戰?

答:做早期創投是等待一個產業成熟,做地方創生是讓一個鄉鎮活起來,後者量體更大、整合意見更難,最難投資的是時間,以池上爲例,至少10年纔看見真實的改變。

我做創投30年,最大收穫是學會耐心,許多企業CEO很好但不免犯錯,我會陪伴、提醒他,讓他自己體會、進步,鄉鎮成長過程一樣,在地人的自覺與選擇是關鍵。就像池上的美,來自鄉民堅持與大自然共生共好的信念

近年日本政府和民間合作,從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發展出獨特慶典,擴展到觀光和文創產業,帶動年青人返鄉創業風潮, 稱爲「地方創生」。

不論創投或創生,我主要投資年輕人,幫他們實現夢想。當年我26歲從美國回臺工作,一開始就鎖定臺塑創辦人王永慶,把電腦賣給臺塑、超音波與ICU管控系統賣給長庚醫院,他賞識年輕人誠實,有勇氣、積極,我也時常分享高科技知識給他,後來與另一創辦人王永在也變成好友,兩人曾一起打早球16年風雨無阻,都是最照顧、提拔我的長輩

問:如何在企業家圈子掀起地方創生運動?

答:跟我同一代、將退休的企業家,都有回饋社會的念頭,卻卡在沒時間或沒信心、難做,如果可以讓他們先接觸、感動,就會行動,臺灣好基金會從推動企業家回鄉共好開始,尤其科技界有感,因爲許多創業家來自鄉下。

目前在池上、大潮南推動地方創生計劃,分別獲得臺哥大董座蔡明忠、聯發科董座蔡明介贊助;另在全臺14所小學推動神農計劃,聚焦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獲得研華、義隆電等逾10家企業贊助,希望把臺灣改造爲有機島。

我也要做國際化,希望臺灣的生活風格成爲國人立足世界的驕傲,臺灣好基金會在臺東鐵花村打造音樂聚落、慢市集,今年從音樂平臺擴大爲音樂品牌「臺灣好音樂」,推出在地音樂素人創作合輯,上架到音樂數位平臺,將臺灣的好用音樂唱出來,吸引國際觀光客深入臺灣鄉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