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春節 華夏各地春節特色美食大搜羅

北京

老北京過春節,商家初一到初五不開門。廟會的攤兒就是過年時最興盛的買賣家兒,吃穿用度一應俱全,特別是過年時應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擺在攤上,掛在架上,透着紅火。逛廟會的人們摩肩接踵,沒有哪家生意不紅火的。

春節全國各地美食習俗一覽看各地春節第一餐吃什麼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美食,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茶湯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麪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麪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爲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灌腸

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澱粉,蒸熟後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如後門橋華安居、福興居所賣,質量甚精。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澱粉點上紅□,作成腸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裡嫩,然後澆上蒜汁鹽水,用竹籤扎着吃。

豌豆黃

豌豆黃分粗、細兩種。 北海公園(攻略) 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澱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由於大多出現在春天的廟會上。因此,人們聽了他們吆喚:“哎,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爲此種吃食不太衛生,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現已絕跡。

福建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等等。此次小編重點講廈門

年糕

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鹹,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並加冬瓜、紅棗、花生等;鹹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蔔)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頭米果,並加豬肉、蝦米、蠔幹、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米果、碗糕米果……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後來,蔡復一官至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於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麪皮包卷,置於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爲“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爲“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泉州民俗:“搓圓仔”,也叫“做糖粿”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糰。據說,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幷蓄,有甜有鹹,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河北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爲"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竈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保定:驢肉火燒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由此可見驢肉的地位之高。平常看到的大概很多的驢肉火燒都很山寨、有的甚至拿白吉饃和餡餅來代替驢火的尊容。走在河北省的各大城市區縣街頭經常見到的就是河間驢肉火燒,最正宗的驢火經過慢火細燉加上師傅們的配料,然後將燒餅一分爲二,把驢肉切片和作料夾起來,走在任何地方都會找到,要吃正宗驢火,還是親自來河北保定一趟吧。

唐山:蜂蜜麻糖

蜂蜜麻糖是河北省唐山市特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產於唐山豐潤縣七樹莊,原用撈漿方法生產。1930年傳至唐山市,改用了澆漿方法。

秦皇島:清蒸海鮮

到秦皇島去自然要大啖海鮮,當地人喜歡清蒸海鮮,不管是螃蟹、蝦還是蛤,放上水,清蒸,吃的時候蘸點姜醋汁,那個鮮!

承德:涼粉

承德一帶居民食用涼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人們所以喜歡食用涼粉,不僅因它味美消暑,還因爲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據《中藥大辭典》載:綠豆涼粉有“清熱解毒,治痛疽瘡腫初起,燙傷,跌外傷,並解熱藥及酒食諸毒。”

驢打滾

承德地區盛產黍米,承德叫黃米,性粘。“驢打滾”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種大衆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驢打滾”是用黃米夾餡捲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麪,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麪,樣子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

河南

在中原民間,每當過了農曆臘月初八以後,就逐漸有了過年的氣氛。特別是臘月二十三祭完竈神後,各家各戶便忙忙碌碌置辦年貨。孩子們跑前跑後,買鞭炮,吃零食,嘴裡吟唱着不知傳了多少年多少代的過年謠: 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

棗饃

棗饃種類各異,通常有棗花、棗山、棗卷、棗圓等,但最常見的還是棗山和棗花兩種。臘月三十這天,年前的準備都已就緒,人們請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棗山年饃和其他供品恭恭敬敬擺上供桌。棗山年饃要一直供到農曆二月初二。聽老人講,這習俗源於先祖明朝時從遙遠的山西洪洞縣搬遷到這裡,爲紀念家人,每年年首歲尾,就在宗廟裡以此祭奠祖宗,一直流傳至今。

河南許昌、平頂山、南陽等地過年有吃大燴菜的習俗

竈糖

竈糖、柿餅、燒餅是河南很多地方臘月二十三這天必吃的食品,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竈爺”,據說這一天竈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爲的是讓竈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柿餅

柿餅是河南人臘月二十三祭竈必吃的食品,由山西流傳至河南,味道甜膩可口,營養豐富。

山西

除夕之夜,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無邊的遐想和期望,貼窗花、貼春聯是年節前最生動活潑、最有文化氣息的風俗。初一 ,很長時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動就是凌晨點旺火接神。初二日,山西大多數地區開始走親戚。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孃家,晉南多在初三。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有稱之“送窮節”的。過了初五,春節期間所有禁忌開始解除。

左權——頭腦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製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

左權—— 麪茶

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我們那裡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麪和玉米麪混和後炒成的一種“麪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麪茶裡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

太原河西——羊肉餃子年味足

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

鄉寧——棗花饃饃送親友

蒸“棗花饃”是家家戶戶最開心的事兒,春節期間蒸年棗花饃不僅供自家食用,它還是正月拜年走親戚時的主要饋贈禮物。因此蒸饃時,在數量上要比平時多得多。

陝西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裡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着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

臊子

臊子面是陝西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關中農村地區,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都是臊子面。吃飯前,先端一碗湯去門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爺、倉神、竈神等,後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獻上在碗臊子面以示懷念。

餃子宴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的血脈裡,“餃子”是奔騰的“大動脈”,缺之不可。餃子有許多吉利的寓意,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此外,餃子形似中國古代用金、銀鑄造的“元寶”,吃餃子便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一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又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溫馨的家庭氣氛纔是人們至今仍然珍視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葫蘆頭

葫蘆頭原於宋代的“煎白腸”,相傳至今。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

新疆

維吾爾族春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麪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麪糰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手抓肉

從哈薩克民族中傳來的一種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較簡單,即先將帶骨的羊肉剁成塊,放入清水中煮熟,撈出後上面撒上洋蔥末、鹽、再澆點滾湯即成。這種肉味道清純軟嫩,油香不膩,既可吃肉,又可喝湯,是本地人招待來客的美食。特別用小羊肉煮出的,謂之“羊羔肉”,其美味則更具上乘。

架子

架子肉是一種味美的肉食品。架子肉多選擇當年羯羊或週歲以內的羊。做法是把羊羔宰殺後,去其皮和內臟,將肉分爲若干塊,洗淨後用麪粉雞蛋包裹起來,並放洋蔥、胡椒等佐料,然後放入密封的饢坑中烘烤。架子肉鮮嫩而可口,是待客的上品。

饢包肉

饢包肉維吾爾語稱爲“塔瓦喀瓦甫”,屬新潮小吃品種,是新疆風味名食之一。 饢包肉這種面肉合一的風味美食非常能代表新疆的傳統民族特色。

帕爾木

帕爾木丁是維吾爾的風味食品,在饢坑裡烤制而成,其色澤黃亮,味美可口。

納仁

納仁是新疆牧區的一種佳餚,具有明顯的牧區特色。這種佳餚也叫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

成都

這個世界變化真快!

幾十年前,魯迅他老人家還以揶揄的口吻說“畢竟舊曆的新年才最像新年”。幾乎是在轉瞬之間,就有人呼籲“保衛春節”了,還有名校的教授博士們聯名上書要求“抵制聖誕節”。

不管怎樣,對中國人來說,春節還是最有節日氣氛的日子。不光是那長達七天的大假,五一十一也有七天大假,但沒有人會在那兩個七天,擁有春節一樣的心情。

名詞一:年夜飯

春節,是回家的感覺。年夜飯,是家宴中的珠穆朗瑪。

你可以一年四季不落屋,但年夜飯是必須回去的,哪怕那一桌子油氣沖天的菜餚早已令你反胃,但人一定要到場。這樣,才能看到長輩們最欣慰的笑臉,這難道不是年輕人的義務嗎?

平時吃飯稍微慢一點,很可能會被斥爲“你在吃年飯啊”。年飯,吃的就是那個悠長勁兒,吃的就是情意。親情,才長也不嫌長。

一桌人圍坐,長輩居中,家裡的中流砥柱們環伺在側,孩子們桌上桌下地嬉鬧,一道道菜被主婦們不斷端上來,這纔是家和萬事興的感覺。

永遠有多遠,年夜飯就有多長。最好長到電視裡春節聯歡會結束,長到新年的鐘聲響起,長到孩子們已經沉沉地進入夢鄉……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不散的宴席,那一定是年夜飯。因爲,這一頓從舊年吃到新年,相當於吃了整整一年。諾曼底登陸的日子被艾森豪威爾將軍稱爲“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天”,隆隆的炮聲掀起了解放歐洲的嶄新篇章。除夕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最漫長的一天,噼啪的鞭炮聲,也揭開了舊曆新年的第一張日曆。

名詞二:打牙祭

如今春節接二連三的飯局已經讓人有些疲於應付,二十年前的春節,那頓頓有油水的飯桌,可是人人盼望的美好時光。“打牙祭”,光是這個詞就足以讓人胃口大開。

其實,那時候最需要“祭”的,不是牙齒,而是那可憐的清湯寡水的胃。麪票、米票和肉票,八零後的人已經無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這些逐漸成爲收藏品或者是文物的小紙片兒,在那個漫長的歲月裡,嚴格地管理着人們的腸胃。

現在的人對美食的理解已經百花齊放了,那時候人們的口味和身上的藍色服裝一樣整齊,美味就等於油腥。

美味還等於罐頭,尤其是下面有幾指厚豬油的紅燒肉罐頭;美味還等於臘肉,尤其是肥肉遠遠多於瘦肉部分的白花花的臘肉;美味等於豬油,世間萬物,似乎在炒作的過程中加了豬油,立即成爲人間極品。

美味甚至等於豬油渣子,現在避之不及的致癌物品,當年一粒難求。小小一碟油渣子,加點白糖,便是孩子口中的最佳零食。下面的時候加上幾粒,那一大碗麪,立即活色生香起來。

名詞三:香腸臘肉

那時候過春節是不用靠翻日曆提醒的,節日的熱鬧氣氛,伴隨着數九寒天一起降臨。還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家家戶戶屋檐下或者陽臺上,掛着的香腸臘肉越來越多。

家境的殷實與否,基本上能從掛出來的香腸臘肉中看出端倪。哪家的香腸臘肉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陽臺一側,雖然還不及紂王當年酒池肉林的冰山一角,但這家主人的社會地位已經能夠彰顯出來。當然,再窮困的人家,也會從牙齒縫裡摳出肉來,填充成香腸,醃製成臘肉,掛在自家的房前。不然,這年,沒法過。

香腸有川味廣味,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微辣味和微甜味。川味香腸顏色稍深,廣味稍淺,當年能分清這兩種香腸,都算是行家了。

香腸,幾乎家家都是自己填充的。一段短短的鋁管,把腸衣套上去,肉剁碎,拌好佐料,再用大拇指一點點按進腸衣裡去,然後一截截送到尾部,直至整條腸衣填滿。鼓鼓囊囊的,碎肉在腸衣裡面白的白,紅的紅,嬌豔欲滴。掛出去,過不多久,香腸變得乾癟起來,就像六宮粉黛無顏色,卻有了歲月的味道,可以一直陪伴我們過完大年,直至春天降臨。

臘肉,幾乎家家都是自己醃製的。一塊塊的肉,外面抹了鹽巴和花椒之類的東西,同樣掛將出去。鮮嫩的肉也如香腸般乾癟起來,卻能保存更長的時間,歷久而彌新。臘肉,一定要是肥瘦相間,不管是“綠肥紅瘦”,還是“紅肥綠瘦”,總之全肥則膩,全瘦則枯,不可下嚥,搭配起來則兩相宜也。

名詞四:水餃湯圓

“好吃不過餃子。”中國最普通的快餐食品,竟然是過年過節的代名詞,南方人有些難以理解,北方人卻深有體會。

過年,吃餃子,沒吃餃子不叫過年。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來,這玩藝兒增加喜慶氣氛的作用絲毫不亞於鞭炮。北方的餃子,個大餡足,忒有嚼勁兒。餃子餡兒,也是五花八門,但就像節日中最經典的還是春節一樣,餃子餡兒中最經典的還是韭菜豬肉。

直到現在,連海鮮餡兒都屢見不鮮了,韭菜豬肉卻恆久彌新。

糯米推出湯圓粉子,再包上玫瑰白糖等各種甜餡兒,湯圓在過年時的標誌性作用與餃子不相上下,可謂“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那一口下去,甜餡兒順着嘴巴流出來的感覺,真讓人覺得生活比蜜甜了。

名詞五:滋補藥膳

“冬天進補,開春打虎。”

春節這一段,家家都在開美食博覽會,滋補食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滋補以煲爲上品,這樣才能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最大限度地“擠壓”出來,並有利於人體吸收。

隨便舉兩個例子:龍鳳煲,乃是青蟮加雞一起燉;雙鴿煲,兩隻鴿子齊燉。“主打歌”都是好東西,再輔以當歸等中藥,吹拉彈唱,就樣樣俱全了。

話說回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藥膳營養沒得說了,但味道與普通食品相比,無論做得再怎麼精緻,也無法達到上乘。

不過既然“藥補不如食補”,爲了能“開春打虎”,稍微犧牲一點味覺也算不了什麼,對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何況春節期間,味蕾早就被流水席伺候得麻木起來,這時候上藥膳,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火鍋

火鍋平時也可以吃,怎麼能歸到春節食品裡面?這中間學問大了。

火鍋除了味道好之外,最大的優點就是吃着熱鬧,紅湯翻滾中,人聲鼎沸中,親情友情都在火鍋那特有的味道中,逐漸濃郁起來。

春節期間吃的就是熱鬧,這時候沒有人會去西餐廳,那是屬於聖誕節的,屬於二人世界的。春節,是屬於大家的。這時候的火鍋,一是家庭聚會,和年飯有着同樣的功效。還有一個重要時刻,就是朋友聚會,同學聚會。

大學畢業,天各一方,春節,讓大家又能聚到一起來。七天大假,一般都會留一天給同學或者朋友。吃火鍋,可以慢慢吃,慢慢聊,又不怕冷場。

同學會,同學會,開脫一對是一對。”這個有些玩笑成分的段子,讓同學會和婚外戀聯繫起來。其實,同學之間的感情最純,就算真的有了婚外情,也不是同學會的錯,而是婚姻本身的問題。當然,就更不可能是春節期間吃火鍋的錯了。

聖誕節,對中國人來說,可以和燭光晚餐、鮮花、愛情、宗教聯繫在一起,它是個人的節日。春節,和家宴、童年、親朋、歷史聯繫在一起,它是大家的節日。所以,永遠不要擔心聖誕取代了春節,不要動不動就高呼文化侵略。殊不知,在文化領域,“鬼子來了”喊多了,也會讓人厭倦。

世界再怎麼變,心底的文化始終不變。

湖南

一條1公斤的大鯉魚,一個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這是湖南地區過年的必備年菜,俗稱“團年魚”和“團年肘子”,而“團年”,顧名思義,也就是“團團圓圓又 一年,辭舊歲迎新年”之意。湘人嗜辣,在民間,基本上家家戶戶門口都掛着幾串風乾紅辣椒,方便主人每餐烹飪時,好灑上幾個辣椒,滿足味蕾對“辣”的需求。 而這也同樣延續到了農曆新年的飯桌上。他們說,這是吃香喝辣過好年。

團年肘子扯皮有勁:

年夜飯,吃的便是個吉祥如意,即要能反映出家裡過去一年的喜人收成,又要爲來年卯足幹勁,因此飯桌上的菜,越大個、越豐盛、越吉利,在湘南等傳統風俗習慣較爲保留的地區尤爲盛行。

以“團年肘子”爲例,3公斤大小的肘子,放到桌上絕對是個龐然大物,一般都吃不完,但這沒關係,端上桌,取的便是個好彩頭——湖南當地人管這叫做“扯皮有 勁”,意爲“過去的不開心都結束了,要迎來的是有一個新年,要脫胎換骨從新開始”,所以年夜飯桌上,大多數家庭都是“意思”一下,動動筷子甚至純當擺設。 然後,過了除夕夜,在正月裡把這個大肘子慢慢消滅掉。就做法而言,湘菜裡的這道過年菜“團年肘子”,融合了“滷”和“蒸”的烹飪方法,先把大肘子放在由醬 油、鹽、香料等配料調成的滷水中進行浸泡,過幾個小時後,拿進蒸籠,以大火隔水蒸至酥爛。這道年菜,最大的特色便在於,蒸好後,要澆上大量的剛在熱油中爆 炒過的湖南當地紅辣椒,火紅的色澤和鮮香的麻辣味,不禁讓人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