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碩士爲7000只蚊子「傳宗接代」...犧牲雙腳成樂趣!

正港蚊子館」。(圖/CFP/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在位於浙江杭州浙江省疾控中心內,來自中國各地的蚊子約有7000多隻,被當作寶貝精心飼養着,一個個飼養籠整齊地排列在架子上,還有貼心的照顧人員每天都在忙着爲牠們們「傳宗接代」,有時候爲了吸引蚊子,這些人員還得犧牲色相,露出雙腿誘餌檢測蚊蟲叮咬指數

淡色庫蚊白紋伊蚊是浙江地區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品種,也是實驗室的重點研究對象碩士畢業王金娜就是飼養員之一,她每天早上穿著白袍、戴着口罩到這個全封閉的飼養室開始一天的工作,實驗室內常年保持在28-30攝氏度溼度達到70%,蚊子完全發育經歷「卵、幼蟲、蛹、成蚊」四個階段

人人害蟲色變,但是對王金娜來說,迷你的「妖精」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完全站在蚊子的立場着想,害怕發酵而產生水膜阻礙幼蟲呼吸,所以每天都要爲蚊子幼蟲的飼養盆換上乾淨的脫氯水。每年7、8月王金娜會跟隨團隊野外,在人口多的地方捕捉蚊子,用來做病毒性抗藥性研究,雙層疊帳和二氧化碳滅蚊燈是外出最常用的工具

除了要做實驗,一些保存完好的蟲子會被王金娜和同好們製成標本,再互相鑑定標本當樂趣。害怕昆蟲男人交到這樣的女友不知是獲還是福呢?這個職業也讓王金娜有特殊「職業病」,每次出門看見蚊子、蟑螂,都想抓起來仔細分辨是什麼品種,甚至還要露出雙腿做誘餌來檢測蚊蟲叮咬指數。

利用二氧化碳滅蚊燈捕捉到的蚊子,一部分會裝進籠子帶回實驗室進行抗藥性研究,另一部分則被存儲在零下80度的冰櫃中,留作病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