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困境 人力亮紅燈

農村再生10年,縣府農業科室主管社造員及社區農再主要幹部大團圓,秀出社區特色產物。(莊哲權攝)

政府推動農村再生計劃迄今10年,但農村人口嚴重老化,參與農再的7、8年級生不到1成,人力嚴重不足,成爲計劃最大瓶頸社造師李昌瑜呼籲中央與地方加強挹注年輕人新創事業經費,有更多的資源,才能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

長期陪伴農再計劃的社造師李昌瑜表示,目前全臺東從事社造或農村再生的主要幹部年齡層分佈,4、5年級生逾6成,6年級生約2到3成,7、8年級生的參與不到1成,人力不足,是推動農再最大瓶頸,未來應透過更多的資源,吸引年輕人返鄉。

農再2.0 跨區域整合

前水保局臺東分局長,也是副縣長王志輝說,農村再生雖涉及生活、生產生態、文化等各種面向,但是最關鍵還是在於產業,產業沒弄好,人回不來也留不住,因此在6年前推出農村再生2.0,改以跨區整合及產業別跨域合作,讓行政部門投下資源後,效益可獲加乘。

結合觀光 嘗試新創

「重點還是在於年輕人」,王志輝說,農再走過10年,過程中有許多摸索,也走了不少冤枉路,但是確實有不少具體的成果,也有年輕人回到部落或農村創業,他們結合農業、觀光、文創的創業模式,雖然難度及失敗率較高,但不乏有成功案例政府部門拿錢補助年輕人,儘管有可能失敗,但仍值得投資。

池上萬安主打有機無毒環境生產優質稻米,近年結合大地藝術季、秋收音樂季,成功將稻米產業與藝術結合,提升稻米產業;鹿野永安村村民共識和努力下,讓產業升級榮獲2018年金牌農村,是農村再造的模範生阿美族部落富豐社區投入編織傳統技藝竹藤草編工藝精品深獲肯定。

農村再生走過10年,臺東縣政府將於25日參加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農村再生10載幸福嘉年華運用數位設計裝置藝術等媒材,以農百景農百品、農百藝3大主軸,呈現臺東農村再生10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