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羽毛細胞大揭秘 中醫大發現飛翔關鍵

中醫大團隊研究鳥類羽毛的演變,爲不同鳥類羽毛如何適應其生態環境做出解密。(林欣儀攝)

中醫大團隊研究鳥類羽毛的演變,從中發現控制生長的其中一項信號分子Wnt2b,成果登上國際期刊。(林欣儀攝)

老鷹能翱翔天際,爲何同爲鳥類的鴕鳥不能飛?中國醫藥大學團隊與美國南加大院士鍾正明經4年研究,找出鳥類羽毛演變過程差異,更從中發現影響羽毛生長的信號分子Wnt2b,其可發出訊息號令細胞主導羽毛生長的結構等,未來將應用於再生醫學研究,此成果並登上國際期刊《細胞》。

鍾正明強調,這項研究透過不同鳥類羽毛的生長結構找出基本法則,除了解自然界奧秘,還可應用到無人機、風力發電及再生醫學等科技。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則說,研究成果獲《細胞》實屬不易,該雜誌更使用藍鵲作爲封面,讓臺灣國鳥躍上國際,堪稱科學藝術的結合。

計劃主持人、中醫大整合幹細胞中心阮文滔指出,此研究分析臺灣25種鳥類及保存於琥珀化石中、1億年前的鳥類羽毛,發現早期羽毛又硬又重、不能彎折,鳥類飛翔不易;近代羽毛經演化後在中間羽軸形成孔洞,且羽毛中間軸孔洞越多的鳥類越會飛,2者相差約4倍。

阮文滔進一步表示,如鴕鳥、雞等不會飛的鳥類羽毛角質蛋白多集中在羽軸中間、而老鷹或候鳥的羽毛角質蛋白分佈在邊緣處,其可提供較好的支撐力。此外,研究團隊成員、中醫大博士後研究員張瑋玲說,早期鳥類羽片輻射狀、容易斷裂;現今羽片演變成可如魔鬼氈一般沾黏成片狀,可抵抗環境破壞且調控空氣流動

張瑋玲強調,每根羽毛被拔斷後約數月就會再長出一模一樣的羽毛,研究發現鳥類體內有一項信號分子Wnt2b,它是控制羽毛生長位置、形狀及結構的其中一個角色,未來希望找出人體內的信號分子,將有利於再生醫學的應用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