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常見「近視性黃斑部病變」 出現3大徵兆當心啦!

▲年輕族常見「近視性黃斑部病變」,醫師提醒,出現3大徵兆當心!(圖/記者趙於婷攝,下同)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一名42歲大學教授國二就近視高達750度,4年前騎車上班途中,突然雙眼模糊、視線出現黑影,就醫才發現是「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mCNV)」。醫師指出,mCNV好發高度近視的族羣,也是年輕族最常見的黃斑部疾病,一旦出現「中心視線暗影直線扭曲、中央視野缺損」就要當心。

收治病例臺大醫院眼科網膜主治醫師何子昌指出,國內18-65歲的人當中,就有22%爲高度近視(度數大於600度)或近視眼軸長大於26.5毫米,高度近視患者因爲眼軸拉長,會破壞黃斑部結構,導致眼部網膜下方結締組織出現裂縫,若用眼過度眼睛接觸有害光線劇烈運動或搬重物,就可能促使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一旦出血造成水腫,就會影響視力

何子昌進一步說明,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主要症狀爲中心視線暗影、直線扭曲、中央視野缺損,高度近視的民衆可簡單利用「阿姆斯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檢測時也要記得帶着近視或老花眼鏡,並以單眼測量,結果最準確。只要格子線條出現模糊、扭曲變形、中央有黑影或部份出現空缺,就要儘快就醫。

翁林仲醫師指出,新型抑制劑可直接作用在黃斑部不正常的血管新生因子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表示,黃斑部病變一直是棘手眼疾,幾乎無法治癒,更是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一般來說最常發生在65歲以上族羣,但臺灣高度近視族羣多,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越來越多,目前臨牀治療以眼內注射新型抑制劑爲主,可直接作用在黃斑部不正常的血管新生因子,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生長和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

翁林仲指出,目前六大黃斑部疾病包括「溼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和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都已通過健保給付,可大大減少患者醫藥負擔。

何子昌也提醒,高度近視患者平時要多多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如葉黃素、蝦紅素等,也要避免強光長時間照射和用眼過度,建議一般民衆每年做一次眼睛檢查,高度近視、飛蚊症等高危險羣則每半年要檢查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阿姆斯勒方格表。(圖/醫師提供)

【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方法】1.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 2.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 3.先用手蓋着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 4.復步驟1至3檢查左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