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的「戰爭記憶」 骨骼汞含量二戰時上升12倍

▲鴉片戰爭中的彈炮炸釋放汞金屬空氣中,進而影響南海珊瑚的汞含量。(圖/Edward Duncan/184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南海的珊瑚骨骼中竟紀錄二次世界大戰鴉片戰爭歷史加拿大特倫特大學(Trent University)科學家孫若愚發現,這些珊瑚的骨骼中含有汞、鉛等金屬成分,跟前述幾場戰爭中槍砲釋放金屬物質時間高度吻合。

根據《科學雜誌》報導,身爲地球科學學家的孫若愚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劉羿合作,針對過去200年南海珊瑚的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的變化和近代幾場重要的戰爭密切相關,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達到頂峰

孫若愚表示,從研究資料可看出,珊瑚中的汞成分於1839、1856年2次鴉片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等3個時段劇烈上升,是平常的4到12倍,而戰爭結束後則迅速回到原本基準線,「我們沒想到戰爭會讓珊瑚吸收那麼多汞。」

研究團隊查閱相關歷史文獻發現,硝酸汞在19世紀初期就被大量應用在軍火炸藥生產中,發生海上戰爭時,這些金屬物質會經爆炸釋放到空氣中,接着接觸水面並融入海中形成「活性氣態汞」(RGM),進而透過珊瑚的鈣化作用進到牠們的骨骼中。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哈佛大學大氣科學學家霍格維茨認爲,這項研究能解釋「汞」在大氣中移動方式,並能提供幫助預防污染方法。未來,孫若愚與研究團隊將會把珊瑚中的汞含量資訊建檔,藉以繼續分析戰爭、火山爆發煤礦燃燒等不同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