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爲中國帶來諸多改變

日喀則市雅江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檢查馬鈴薯品質。(圖/新華社提供)

本報訊

中國有着400多年種植歷史的馬鈴薯,有望獲得與它在荷蘭、英國等西方國家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爲主糧之一。這一消息開始悄然轉變中國農民食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的觀念。

日前,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表示,中國將力爭通過幾年不懈努力,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準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有顯著提升。

「馬鈴薯蛋白質品質高、脂肪含量低,隨着主糧化戰略推進,它將逐漸成爲『兩棲』作物,既可用作蔬菜,也能夠以澱粉全粉產品的面貌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中國澱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澱粉專業委員會主任周慶鋒說。

在北京工作的歐陽霞玲最近網購了一小袋馬鈴薯澱粉,嘗試蒸制饅頭。「聽說馬鈴薯要成爲主糧,就特意嚐個鮮,製作有些困難,不易成形,但口感奇特,搭配牛奶蜂蜜,味道還不錯。」她說,生在湖南的自己曾經很少食用馬鈴薯。

由於中國各地飲食文化差異較大,爲提升馬鈴薯主食產品的市場接受度,相關機構正在馬鈴薯食品加工和創新方面做出努力。

據中國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介紹,中國成功開發的馬鈴薯全粉佔比35%以上的饅頭、麪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麪包等休閒食品,將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

按照2012年初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布的《馬鈴薯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中國馬鈴薯加工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元,利稅45億元,年加工轉化馬鈴薯1400萬噸。

看到馬鈴薯作爲主食產品的經濟增長點,一些企業伺機而動,欲將業務拓展至馬鈴薯全粉的生產加工。

以馬鈴薯研發、種薯生產爲主營業務的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昭暉說,雖然企業的主要精力在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和脫毒種薯的擴繁、推廣上,但在馬鈴薯主糧化利好消息的推動下,企業正抓緊建設年產1萬噸馬鈴薯全粉廠,計劃今年9月建成投產。

集馬鈴薯育種、種植、澱粉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業務於一體的內蒙古奈藍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將藉助馬鈴薯主糧化趨勢,研發更多品種的馬鈴薯產品。

然而,對於馬鈴薯產業鏈的上游——廣大種植戶來說,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能否充分調動他們的種植積極性,仍待思考。

餘欣榮表示,今後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因地制宜擴大種植面積,在不擠佔三大主糧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爲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近幾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2013年達到8421.9萬畝,主要分佈在西南、東北、西北等地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3年,中國馬鈴薯產量達8892.5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24.2%。

中國雖已成爲全球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但社會遊資的無序進入和種植戶的盲目投入,致使馬鈴薯價格波動明顯,滯銷或薯賤傷農現象屢有發生。

「近3年的價格一年低一年高,之後又低,嚴重影響了農民改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的積極性。」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富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康瑞說。

他說,近幾年,種植戶雖有了每公斤1元錢的良種補貼部分農機具補貼,但馬鈴薯成爲主糧後,還應該享受與其他主糧類似的糧食直補、生產資料補貼和最低收購價保護性政策

周慶鋒認爲,在中國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過程中,擴大種植面積的關鍵辦法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閒田,讓薯農在享有相關種糧政策的保障下進行種植,纔會提升其種植意願。

不過,部分種植戶並沒有坐待優惠政策出臺,而是積極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爲今後馬鈴薯主糧化之後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做好準備。

在內蒙古馬鈴薯種植大縣——烏蘭察布商都縣,擁有150多名成員的鑫磊蔬菜專業合作社融資建成1800多平方米的儲窖

「新鮮馬鈴薯在這裡存儲半年不變質,全粉和澱粉加工廠需要一定消化時間,這個儲窖就成了從鮮薯成品的中轉平臺。」鑫磊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谷守江說。

此外,中國馬鈴薯鮮薯平均畝產比世界平均水準低20%,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對此,周慶鋒建議在提升種子技術和種植技術方面有更多投入。(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