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辦奧”成效初顯 北京冬奧組委發佈低碳管理工作階段性成果

發佈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樑 璇 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樑 璇)爲採取碳減排和碳中和措施,實現北京冬奧會低碳目標,兩年前,北京冬奧組委聯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聯合發佈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今天,北京冬奧組委在北京正式發佈低碳管理工作階段性成果

據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介紹,《方案》包括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標準等4項具體目標,並提出制定相應的4方面18項措施,同時,針對北京冬奧會無法避免的碳排放,也制定了4項碳中和措施。他表示,籌辦以來,各項措施穩步推進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低碳能源的應用方面,李森表示,全部場館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他介紹,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於2019年投入運行,該工程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柔性直流電網新技術,將張家口地區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地輸送至北京市,全面滿足北京和張家口地區冬奧場館用電需求。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強調,建立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通過綠電交易平臺,賽時將實現奧運史上首次所有場館100%使用綠色電力,“截至目前,在現有政策和場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已有19個場館在建設期提前用上綠電,賽時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將實現清潔能源供應。”他透露,“到2022年冬殘奧會結束時,冬奧會場館預計共消耗綠電約4億度,預計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在低碳場館建設方面,劉玉民表示,場館業主和建設單位按照綠色建築標準有序開展場館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並按照《方案》及相關文件要求,分別從夏奧場館利用、低碳技術應用、施工用材和用水管理、加強場館運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等多方面爲實現低碳場館目標採取了有效措施。

例如,北京冬奧會充分應用最新科技成果創造性地實現了“水冰轉換”、“陸冰轉換”,將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首都體育館等夏奧場館改造成爲冰上場館,既減少賽事碳排放,又爲賽後多項目廣泛應用、多業態經營奠定基礎;其中,有4個冰上場館在冬奧會歷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潔、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不僅減少了傳統制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且大幅降低製冷系統能耗,與傳統制冷方式相比,可實現節能30%以上;在北京冬奧村、延慶冬奧村和五棵松冰球訓練館分別建設了超低能耗示範工程等。

此外,建設場館全面滿足綠色建築標準。所有新建室內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既有室內場館通過節能改造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而針對雪上場館的綠建設計問題,創新性制定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劉玉民介紹,該標準是我國首個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填補了國內、國際相關標準的空白,也將是北京冬奧會在規劃建設領域中的一項重要的奧運遺產。

在低碳交通建設方面,李森表示,2019年12月30日京高鐵正式通車,作爲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爲北京冬奧會三個賽區間轉運提供交通運營服務保障。同時積極制定賽時交通運行政策,鼓勵觀衆優先選擇高鐵、地鐵、公交出行;在各賽區推廣電動汽車、氫能源汽車的使用,確保賽區內賽事服務客運車輛基本使用清潔能源,並通過智能交通系統和管理措施,提高車輛運行效率。

北京冬奧組委交通部副部長趙同安補充道:“按當前的車輛籌措方案,北京冬奧會使用的賽事交通服務用車的能源類型包括氫燃料車、純電動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及傳統能源車。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小客車中佔比100%,在全部車輛中佔比85.84%,爲歷屆冬奧會最高。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使用以上車輛預計將實現減排約1.1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5萬餘畝森林一年的碳匯蓄積量。”

與此同時,林業固碳工程順利推進。李森表示,北京市和張家口市分別計劃完成69萬畝和50萬畝造林工程,現正組織開展碳匯量監測及核證工作。

李森強調,北京冬奧會所倡導的“低碳理念”除了在場館及交通建設等方面運用外,還應出現在具體的工作及生活場景,引領低碳生活方式。

他以北京冬奧組委爲例表示,爲減少新建辦公地點所帶來的碳排放,北京冬奧組委入駐首鋼工業主題園區,綜合利用、改造廢舊廠房,充分利用光伏發電、太陽能照明、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術,滿足了冬奧組委的辦公需求,還對首鋼轉型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而爲了在全社會推廣奧林匹克及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理念,冬奧會碳普惠制已正式啓動,例如,去年正式發佈並上線新開發的“低碳冬奧”微信小程序,可以記錄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爲軌跡,用戶在踐行綠色出行、垃圾分類、自備購物袋、有機輕食、愛用隨行杯等低碳行爲的同時,可獲得相應積分和榮譽勳章,並用積分來兌換相應的獎勵,鼓勵和引導社會公衆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爲低碳冬奧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