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新數位銀行將出現!
2014年, 中國大陸第一家由互聯網公司主導的互聯網銀行(網路銀行)微衆銀行官網上線。2015年,微衆銀行正式營業,首筆業務是一位貨車司機的小額貸款,透過騰訊的BigData(大數據)識別申請者的臉部訊息,以及公安部門資料匹配後進行信用評級,微衆銀行覈准了這位司機人民幣3.5萬元(約合新臺幣17.8萬元)的貸款。
這個未經傳統貸款稽覈流程,僅透過智慧型手機視訊完成貸款申請、資格審覈的貸款案件,撼動了中國大陸金融市場,也吸引臺灣與其他海外地區金融業目光。網路銀行對既有金融體制將帶來破壞?衝擊?還是機會?又,臺灣會出現網路銀行嗎?
「至少對中國大陸而言,這將是銀行新常態。未來銀行將改頭換面出現在新的生態系統中。」微衆銀行首席戰略官陳峭接受《臺灣銀行家》雜誌專訪時表示,隨着科技發展與消費者行爲改變,舊有行業間的界線將會愈來愈模糊,「一個新形態,集移動服務於一身的生態系統將要出現。」而網路銀行將可能是點燃新形態銀行出現、催生舊傳統銀行轉變的催化劑。
「舊有行業」包括電信業、服務業、政府服務等等,陳峭表示,過往這些產業都是獨立行業,但未來在綜合移動服務生態系統誕生下,無論是金融行業、電信服務或是其他遠程服務,都必須不得不互相串聯,這些都是零售業者所必須面對正在顛覆舊思維的新一波革命。
「銀行數位化趨勢愈來愈明顯,許多客戶越過網點就直接連到手機銀行,促使銀行開始將資源投入手機端,網銀或成爲過去式,」陳峭表示,手機的確改變了現代人、甚至改變金融業,金融業必須針對客戶碎片化、數位化、社交化的特性,重新思考如何針對單一客戶推銷不同商品,「簡單說,未來銀行必須要從數據與科技服務內容上尋找新定位,不能再把自己當成傳統銀行。」
光以中國大陸金融業而言,陳峭指出,利率市場化加上互聯網金融執照發放,中國大陸零售銀行已經感受到危機,以保守5年估計,「傳統銀行若未追上風潮,面臨到的壓力相當大。」至於臺灣,他認爲臺灣金融服務已像便利商店般方便,「痛點」較少,出現傳統上以價格戰爲主的網路銀行「有困難」。以下爲陳峭接受專訪的精彩摘要。網銀與實體銀行將整合《臺灣銀行家》問(以下簡稱「問」):可否請您談談互聯網金融與一般銀行之差異?
陳峭答( 以下簡稱「答」):傳統金融商品其實是由理性的人設計,複雜不透明,人又生來不理性,因此互聯網金融業者着重的不光是產品創新,還有如何在年輕數位族羣行爲心理創新。
以騰訊微信曾推出的產品「微信紅包」爲例(編按:中國互聯網在春節推出的行銷活動,手機用戶只要登入互聯網介面、搖手機,就有機會取得現金紅包),紅包若搭上春節時期、又可以轉送,就同時具有「社交」與「移轉(轉帳)」特質,搖「紅包」的手機用戶並不會想到,自己在搖「紅包」與發「紅包」的同時,背後已經透過銀行轉帳,且「紅包」雖然僅可以拿到幾毛錢,但因爲有「搶」的概念,促發人「不理性」個性,以非理性方式與金融服務產生連結。這樣的產品融合了通訊、社交、金融及遊戲等多重元素。
數位化後,未來這些消費者做任何決定都將是碎片化,銀行必須要轉念,從設計場景、讓客戶決定用自己的商品,透過異業合作將不同產業融入商品中。
問:您預期網路銀行會愈來愈多嗎?對傳統銀行產生何種威脅?
答:對我而言,未來網路銀行可能是促進傳統銀行數位的催化劑,因爲可幫助傳統銀行學習在數位中重新思考產品與定價、或行銷產品新點子,但長遠來說,銀行必須要轉變成網路爲主銀行,我認爲,未來網路銀行與實體銀行有可能會合併成新數位銀行。
但傳統銀行得要在保護傳統模式與創新中找到新軌道,例如少數複雜金融產品仍必須面對面銷售,大部分金融商品改在數位通路進行。這對客戶而言,僅只是通路端改變,但對銀行不僅如此,背後代表從頭思量產品設計、定價、操作,甚至調整營運,是銀行整體數位化改變。
問:您提到網路與實體銀行可能合併,微衆銀行的業務模式是什麼?
答:我們要打造一個銀行牌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連結客戶與金融機構,輸出數位銀行能力給其他銀行,包括幫忙徵信、提供科技服務、客戶介紹,也就是先將自己客戶金融化、再介紹給合作銀行。
例如某位工人在富士康工作、月薪人民幣4,000多元,過去因沒有信用紀錄無法拿到信用卡,但這位工人正好是騰訊QQ玩家,擁有相當多這位工人數據,透過數據篩選不但可瞭解其消費習慣、收入,甚至換工作動向,未來追款與催收,騰訊都可藉由數據找到債主、當事人。我們把這些客戶挑出來,做風險定價再轉介紹給合作銀行,同時提供經營後臺支持。
我們希望可以將一切連結,通過互聯網與科技力量合作,將數據能力傳遞給傳統銀行若篩選出的客戶真的需要面對面溝通,也會透過合作伙伴、將客戶引進其實體銀行據點,我們想做的很單純,就是「把客戶引導到最適合的金融產品」,微衆銀行做的,就是引流分導以及設定標準。
未來我們將鎖定數位化客羣,尤其是沒有被傳統銀行服務到的中低客羣,粗估約有4~5億人口,這類客羣信貸存款理財需求「該怎麼被互聯網服務」的命題,就交給客戶在有需要時找到合適的金融商品,去滿足其需求介紹給合作銀行夥伴。
大數據將成爲放貸參考問:幫忙篩選、催收,不會涉及個人隱私問題?
答:客戶若要申請貸款,都必須授權資訊可以被使用,且數據合作方面設有防火牆,採用模型分析數據,原始數據並不會提供給銀行、而是提供模型分析結果。
問:網路銀行依賴社交數據進行徵信,這樣的做法是否夠周延?
答:過去銀行放貸前,會先去詢問貸款人周遭朋友、工作夥伴等,對這位貸款人的意見,瞭解是否有固定工作、過往借錢的信用紀錄,這種社交訊息自古就是評判一個人的重要參考資訊。若從大數據來看,可以試着想像,從貸款人電子商務訂貨訊息,若送貨地點有變化、可以推論工作是否也有變動,可藉此評估工作動態。
另外,從朋友圈的穩定性、甚或朋友的朋友圈穩定性等社交資訊,可以評判貸款人是否有意願還錢以及還款能力,所以社交數據、交易數據、一些網路上平時的數據,都可用來參考。大數據最關鍵的就是可以從數據中尋找到步調、脈絡與行爲模式,許多數據綜合在一起會成爲一個更有用工具。
問: 目前面臨最大挑戰爲何?
答:有三大挑戰,一爲必須克服許多現行監管政策,與監管單位保持良好溝通;二爲客製化,針對碎片化客戶量身訂做購買場景、需求商品;三爲如何持續,互聯網金融更靠近互聯網科技公司DNA,但市場很少看到科技公司10年不倒,互聯網金融犯錯空間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