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與價格之代工悲歌

邱逸愷

華人能力製作精品業中的A貨,甚至連原廠員工都難以分辨真僞的超A貨,至少說明了兩件事

1、 該商品工藝門檻不高,才易於被仿製。

2、 相反的,而若該商品極難以製作,華人又能仿製到幾乎完美,那麼這些有能力製作的一羣人,只滿足於仿製而不發展品牌是多可惜的一件事。

先以第一點討論:

皮質布料、做工程序、細膩度、及從產地推測可能的人工成本觀之,現今精品品牌的定價已虛高太多(指全球各地之定價,已扣除關稅及定價策略因素),真正物有所值的品牌及商品越來越少。

品牌商專注於行銷形象塑造、廣告曝光,而最根本的製造則交以華人爲首的代工負責,產地標示可打Made in China,或待運回原廠,加上最後的工序後再打上原廠國製造,但其實多數的製作多已經在代工國完成。等到這些商品陳列東亞地區的『精品』店中,又會以虛高的售價再賣給代工國家消費者,加上代工生產時被壓榨的勞力(工作環境及超時工作),低得可憐的毛利,及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等於從接單生產到買單消費一共被剝了兩次皮。

當某個品牌只是藉行銷、名人代言曝光,強調『精神』這類的虛幻形象時,就幾乎只是空殼品牌,他們販賣形象、廣告中的情境,而非商品本身,注重利潤遠甚於品質

而第二點,華人爲何不喜發展品牌?

在經過毫無啓發性,反向還扼殺創造力教育升學階段後,還剩多少創意能力? 五、六年級生在髮禁、醜陋制服、強調一致性制度下成長,很難寄望有好的美學概念吧?(美學無關於擁有名牌與否,美學自會表露在生活選項中。) 當這些先天環境,加上華人普遍偏好炒房地產、炒股的快速財,產業界又喜以低價競爭,自然很難發展出品牌。

猶太人長於行銷,可以藉着控制供給,使一塊錢的商品在零售端可能要賣到十塊錢,例如鑽石。而德國人務實而專注於品質,通常十塊錢的商品價格,就代表着十塊錢的價值。而華人,即使有某樣十塊錢價值的商品,大家跟風生產後,市場價格很快就會下降。

有句話形容得頗爲貼切 --華人是做最便宜賣最便宜,又買最貴商品的一羣人。我希望看到的是,在富裕的過程中,也開始有能力分辨各種奢侈品的真實價值,而不是爲了炫富,或自我滿足而被各種行銷手段迷惑而消費。同時在累積這麼多的生產經驗後,開始專注在提升產品的價值,而非只是埋頭苦幹拼命削價衝量

作者邱逸愷,股市暢銷書作者,着有《多空策略交易》、《多空之鑰》、《多空交易日誌》,歡迎前往個人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