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專欄-陳寅恪女兒訪臺圓夢

經過數十年的盼望與期待,史學大師陳寅恪的三個女兒左圖爲一九五一陳寅恪全家福,摘自網路

經過數十年的盼望與期待,史學大師陳寅恪的三個女兒(圖爲一九五一陳寅恪全家福,摘自網路)終於實現了訪問臺灣的願望,但她們已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了,而且她們最想見到的姑姑陳新午姑丈俞大維亦早已作古,連小時候常和她們玩在一起的俞大維的次子俞方濟也不在了。

三月十日那天,陳家三姊妹分別從三個不同住地飛到桃園機場會合。八十四歲的大姊陳流求自成都起飛,八十二歲的二姊陳小彭來自香港,七十六歲的小妹陳美延則從廣州飛來。她們在臺北駐足八天,主要行程都是由蔣經國紀念圖書館籌備處主任、俞大維的義女林光美陪同;她們想要拜訪的父執輩親友全已物故,因此她們只能到臺大傅園南港胡適墓園新竹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墓園獻花致敬,她們也向董作賓墓和徐高阮墓敬禮。

由於當年陳寅恪與清華關係最深,亦最愛清華,和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同爲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而陳流求放棄就讀清華,改唸上海醫學院,亦系受到梅貽琦的影響。三姊妹乃決定到臺灣的第一個行程是拜訪新竹清華大學,到梅園致敬。清華校長陳力俊爲了接待陳寅恪的三個女兒,特別細讀了她們合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陳力俊是物理學家,當了新竹清華校長以後,非常重視清華的人文學風以及與老清華的歷史聯繫和文化傳承。中研院副院長王泛森史語所黃進興亦都和陳家三姊妹暢敘陳寅恪與中研院史語所的密切關係。着有陳寅恪和章太炎學術傳記的史學家汪榮祖曾和三姊妹餐敘。

陳家三姊妹刻意到俞大維夫婦當年住過的溫州街和新生南路一段寓所外面憑弔,但她們卻找不到外曾祖父、最後一任臺灣巡撫唐景崧的故居或紀念館。陳寅恪和胡適的學術思想及文化取向完全不同,但在抗戰勝利復員後,北大校長鬍適獲悉陳家經濟困難,寒冬季節無錢買煤,於是商定由陳寅恪把珍貴的一批典籍賣給北大,胡適以美金支付,而不用法幣,因法幣不值錢,瞬間貶值。此次三姊妹亦參觀了胡適紀念館和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陳寅恪夫婦當年和近代中國體育前輩郝更生、高梓夫婦很熟,陳氏的妻子唐篔和高梓曾經是上海女青年會體育學院同學。高梓曾任新竹師範附小校長,後在板橋主持教師研習會

去年十月十八日,陳流求和陳美延曾由廈門到金門拜謁俞大維紀念館,實現了多年的心願。陳流求說:「父親在哈佛大學,交往最最親密的是表弟俞大維…俞大維比父親寅恪小七歲有餘。」他們後來又在德國柏林大學同學。當年陳流求和陳小彭就讀南京金陵女大附中高中,平時住校,週末即回俞大維家。俞大維夫婦有三個兒子(幼子小濟現居華府),沒有女兒,把陳家三姊妹視同女兒,俞大維晚年常想念她們。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旬,北平已成圍城,當時擔任交通部長的俞大維帶口信給陳寅恪,要他們一家隨同接運胡適等學人專機飛離北平。十二月十五日,陳寅恪一家和胡適夫婦從南苑機場起飛,飛至南京明故宮機場。

陳寅恪一家爲什麼沒有撤離大陸,近幾年已有不少學者和民間史家討論這個問題。陳流求回憶說:「(一九四九)舊曆年剛過,九姑夫婦(即俞大維夫婦)從上海飛往廣州,流求到機場送別。在廣州,父親與姑父母經常見面、深談。這是他們兄妹、表兄弟一生最後的聚會。姑父決定離開大陸,而父親留在廣州的心意已定,兩人在穗(廣州的簡稱)也曾多次分析局勢,詳談各人行止、今後考慮。…他們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往臺灣,從此音訊阻隔。」俞大維先做駐美大使顧維鈞的助理,負責軍事採購,後返臺當了十年國防部長。

因政治對立而造成親人分離數十載以至永別的現象,在未來的中國歷史上也許不會再發生了。二、三十年來,「陳寅恪研究」成爲大陸的一門顯學,無數的年輕人深受陳氏所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響。陳家三姊妹的臺灣之行,落實她們對一九四九年以後來臺父執輩的追懷心願,也爲海峽兩岸的開放交流寫下美麗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