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專欄-不凡的華裔藝術家林瓔

35年前,林瓔21歲時,在耶魯大學建築系選修「喪葬建築」這門課,剛好越戰退伍軍人協會主辦「越戰紀念碑」設計徵圖比賽,全班都參加,連耶魯建築系主任亦偷偷報名,結果林瓔作品從1421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首獎。但她的作品卻遭一批越戰退伍軍人、保守派評論家和右翼政客的圍剿,甚至用種族和性別歧視字眼大罵這位身高160公分的華裔才女。最莫名其妙的是,主辦單位也不滿意林瓔的作品,另外請人在紀念碑旁設計1尊有3個越戰軍人和美國國旗的雕像,這個設計人拿了30萬美元酬勞,林瓔僅獲2萬美元獎金。

真金不怕火煉!越戰紀念碑建好後,立即獲得絕大多數建築與藝術評論家的最高評價,說她「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風格」、「二戰結束以來影響最大的公共紀念碑造型」,不僅是華府的地標,亦爲藝術史上的一座經典。預定29日出版的《紐約書評》更稱譽林瓔是個「難得一見的天才」。

林瓔的祖父是民初福建聞人林長民,父親林桓和上海籍母親張明暉皆在1949年大陸變色時赴美留學。林徽因是林桓同父異母的姊姊。林桓和張明暉在俄亥俄州雅典市俄亥俄大學教書,林桓教藝術,張明暉教英詩,他們另有一個兒子林談(Tan Lin),即林瓔的哥哥,也是詩人,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教新澤西市立大學。林桓於1989年去世,張明暉2013年辭世。林瓔的先生是白人,有2個女兒。

林瓔對《時代》週刊說,她的爸爸小時候被父親強迫練書法,深以爲苦,暗自發誓以後養孩子,絕不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於是,林談和林瓔就在一個父母放縱、自由自在的環境中成長。但是,林桓和張明暉夫妻身爲華人高級知識分子,卻幾乎從未向子女深談過自己的家世背景、中國歷史和文化,子女也都不會說中國話,甚至不太會用筷子。

直至林瓔出名後,纔有一個紐約市立大學教師、《紐約客》主筆路易斯‧梅南德告訴她:「妳的姑姑林徽因很有名,妳的姑丈樑思成也很有名,他們共同設計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林瓔說她根本不知道樑思成和林徽因是何許人,父母親從來不提「中國的事情」。張明暉曾在1985年帶林談、林瓔到大陸旅遊。林瓔對中國文化興趣不大,但對日本禪宗文化卻很入迷,曾到東瀛進修一段時間。

林瓔做人做事一向低調、樸實,雖已名滿天下,有個美國記者形容她「仍像一個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她也許不懂中國文化和歷史,但她完全不像小她3歲的虎媽蔡美兒那樣不懂中國文化,卻愛賣弄、吹噓虎媽養育法就是「中國文化」,使許多文化學者大搖其頭。林瓔和蔡美兒皆祖籍福建,但在美國文化界的作風卻大異其趣。

不論是美籍華人或像蔡美兒那樣歸化美國的菲律賓華僑,他們都是炎黃後裔,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