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飆漲惹民怨

▲▼阿美族花蓮石梯坪海稻米(圖/吳亞樊提供)

李武忠

稻米爲國人主要食糧,每年用於稻米生產耕地面積達24-26萬公頃,產量在150-180萬公噸之間,稻作總產值爲397.5億元新臺幣稻農戶數也佔總農戶數的40%以上,使得稻農成爲臺灣農業主體。一直以來政府爲穩定稻農收入、市場價格以及確保糧食生產,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分計劃收購、輔導收購及餘糧收購 ),該措施每年花費國庫達百億元新臺幣,對穩定市售米價國內物價有相當大的幫助。

然而自從混米事件後國內米價竟連續飆漲數個月,農糧署雖釋出公糧,米價卻不降反漲,常用稉種蓬萊米售價已飆破每公斤41元(糧商標價每公斤在32.01~32.5元),達歷史同期新高。儘管政府部門表示系因去年稻作遭受病蟲害以及風災影響導致產量減少,生產成本相對提高所致,消費者仍抱怨聲四起,政府應提出具體受損數字降低不肖商人藉機炒作空間。正常情況下市售稻米價格高低主要和供應量多寡以及品質高低有關。在供應量方面,官方和糧商雖宣稱系因去年一二期稻米收成減少導致價揚,問題是去年農政機關大力推動休耕地活化計劃,單單一期新增稻作面積達8千多公頃,增產5萬多公噸稻米,還有每年向國外進口14 萬多噸糙米,即便遭受病蟲害及風災影響應該沒有供應不足的現象;更何況現有國內庫存稻米數量較往年高出甚多(超過80萬公噸),此部分政府擁有主控權(外界戲稱政府爲最大糧商)可以機動釋出公糧來穩定米價,不應該造成米價大幅波動。特別是去年生產的稻穀農民多數已出清,此時提高稻米售價究竟誰獲利,政府相關單位有必要查清楚給民衆一個交待。

另據糧商稱高售價系因爲政府訂定公糧標售底價過高(稉種糙米每公斤32元)所致。對此農委會對外指出上週標售屬去年一期作新米採低溫桶倉儲存米質好,因此底價才提高,這樣的說法恐很難讓外界信服。事實上,稻米品質優劣主要與使用品種、土質、管理技術、倉儲等有關而去年一期新米品質是否較前年同期稻米優,政府並沒有提出具體的證據也未對外說明提高公糧標售底價的依據來讓民衆釋疑,難怪外界會對政府和糧商的關係有不當的聯想。

稻米屬安全戰略物資,近年來隨着飲食習慣的轉變國人對米食需求降低,但是考量氣候變遷以及糧食安全,維持足夠的稻米產量仍有其必要性,因此爲維護稻農生計以及提高務農意願,仍然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性扶持和補助;只是目前政府所實施的稻穀保價收購方式並不符合現行世界貿易組織(W TO )規範需列入削減,主管機關對此應該積極因應,可以參考美日歐盟等農業先進國家作法,改採取農業所得直接給付、所得安全穩定、實施農業災害保險、友善環境生產及維護給付等措施,以免事到臨頭才強制要求農民配合,引發更大的農怨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