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臺灣農業全印象》紀錄片發表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爲讓民衆認識臺灣農業在過去一百年以來的歷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分別以農、林、漁、牧、農田水利爲題製作《耕耘臺灣農業全印象》5部系列紀錄片,28日舉行發表會,希望藉由影像來回顧臺灣農業一百年以來的變化與共同記憶,讓民衆能瞭解屬於這片土地的農業故事,珍惜並感念前人對臺灣農業所做的努力,也透過紀錄片,向所有爲這片土地打拼的無名英雄致敬。

臺灣農業發展一百年的故事,用影像呈現

農委會指出,由於農業整體涵蓋層面相當廣,可展現的主題包括產業變遷政策沿革農村轉型與農業科技發展等,各項主題背後的發展故事與題材多元且豐富。然而要在每部46到48分鐘的紀錄片篇幅中呈現各產業發展一百年的故事,不但讓製作團隊傷透腦筋,主題選定與內容呈現也經過無數次的討論,而今昔影像的取得與拍攝更是煞費苦心,所以這一系列紀錄片,可說是集結了政府與民間的珍貴影像資源才能完成。透過影像的播放,觀衆可以看到許多史料及平日難得一見的精采畫面,例如耕耘機競賽公糧檢測、遠洋漁業捕魚現場森林資源調查過程田間趕鴨逃冬等,都是珍貴且得來不易。

臺灣農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一百年來的臺灣農業,是許多前輩努力與不斷創新發展,纔打下深厚的基礎,期望透過紀錄片的呈現,向農業的無名英雄致敬。同時,陳主委認爲,早期農業曾在歷史上有過輝煌的一頁,當時的米糖、香蕉、三罐王(洋菇蘆筍鳳梨罐頭)等農產品,不但爲臺灣帶來可觀的外匯收入,亦是作爲國內建設經費,厚實工業發展的基礎。未來,面對氣候變遷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嚴厲挑戰,農業應以更開闊、更創新的思維,結合跨領域的科技與經營模式;同時也應強調農業的多功能價值,讓大家瞭解農業是現代化且優質的傳統產業,更是提供國人無價的生態文化與糧食安全的產業,期盼國人支持農業發展,這不僅是農業的GDP,也是國人的幸福指數。

農機女英雄與青年大佃農刻劃農業傳承軌跡

在紀錄片發表會上,農委會特別邀請在民國60年代推動農業機械化時的傳奇人物陳命珠女士及現代青年大佃農蘇建先生擔任發表會現場嘉賓。陳命珠女士在過去推動糧食增產的時代,曾全省巡迴推動農業機械化工作長達10年,而當時政府發行的1元硬幣背面還有陳女士操作農機的肖像,可說是農業的風雲人物之一;蘇建鈞先生在大學主修材料光電,26歲的他在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引導下踏進農業,運用新觀念與跨領域知識從事專業農業經營,代表了農業新一代經營者的傳承,兩個不同世代的農業傳奇在《耕耘臺灣農業全印象》的一百年農業紀錄片發表會場相遇,代表着農業發展軌跡與農業世代傳承,溫馨感人

農業系列紀錄片,邀請民衆一同回顧過往展望未來

農委會表示,回首過往的臺灣農業,從過去呷粗飽到今日的「呷巧」,從過去賴以充飢的番薯籤,到今日番薯成爲養生的代表,臺灣農業在過去百年間發生了重大變化,不斷因應社經發展與消費趨勢變遷,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隨着氣候變遷天然災害強度與頻率增加,同時因應國人生活環境水準與休憩需求,農業的價值不應單純取決於農業產值(GDP),更應涵蓋糧食安全、國土保安、以及生態與農村文化維護等許多非經濟功能的多元價值,值得國人一同重視與維護。

農業全系列紀錄片內容,民衆可上該會網站及YOUTUBE影片分享網站點閱觀看外,未來,全套紀錄片也會分送各大圖書館及農學業院校圖書館典藏,更希望這一系列有意義的紀錄片,成爲中小學的鄉土教材,讓農業發展一百年的歲月痕跡連結過去與未來,在國人的心目中留下傳承紮根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