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一場被俘虜的人生

1949年「古寧戰役」國共決戰的北山紅土斷崖。(本報系資料照片

古寧頭「北山洋樓」的累累彈痕,承載一段國共激戰的史實。(本報系資料照片)

古寧頭戰役中被擄獲的共軍。(本報系資料照片)

同在古寧頭被國軍俘虜陳書言,則是新四軍出身的共黨士兵,被俘來臺後還是加入國軍直到退伍。晚年,由女兒根據他的現身說法拍了一部前所未見的重要紀錄片

田圻暢說,如果王老先生一直跟着國軍未戰死沙場,隨軍來臺發展,運氣好的話也許會榮升將領;如果一直跟着共產黨,也未戰死,機遇好也有可能躍居革命領導。但結果什麼都不是,兩頭都落空。兩岸開放交流至今30年,無論是高層領導人或是民間組織大陸要人同穿古裝,共同隆重祭拜過的先祖聖賢名人,包括:黃帝、炎帝、伏羲、佛祖、觀音、媽祖關帝、孔子、老子、孫子等等,無不慎終追遠,誦唸祝禱,香燭高燒,鼓樂齊鳴,衆口同聲,祈求國泰民安,以爲從此天下太平

務實安養抗戰老兵

其實這些大場面無不勞師動衆,周而復始,耗費可觀,幾乎沒完沒了。不如更務實地督促當局:解決有關涉臺家屬是否已獲平反,如何合理發還私產,給予必要的賠償及保護措施。尤其曾爲國家民族犧牲重大卻無依無靠貧困臥病的抗戰老兵,多數年紀將近百歲,估計全大陸也就只剩幾千人了,北京大可體現應有的自信及胸懷,完全包下全部安養責任,而非民政部門發放區區幾百元。

同在古寧頭被國軍俘虜的陳書言,則是新四軍出身的共黨士兵,被俘來臺後還是加入國軍直到退伍。晚年,由女兒根據他的現身說法拍了一部前所未見的重要紀錄片。

2011年8月18日,《聯合報報頭下刊出一則令人側目的訃聞,「被俘虜的人生」紀錄片導演心怡家人向觀衆報告:「男主角」陳書言業已安息,「新四軍」出身的古寧頭戰俘陳書言,終於告別塵世

「陳書言:一個時代英雄、驍勇善戰的新四軍、同時也是我們最摯愛老爹,已於中華民國100年8月11日(農曆7月12日)上午11時12分光榮地從人間離去。即使病痛折磨着肉體,但他不願見到家人爲他辛勞分神,因此選擇有尊嚴並俐落地離去,就像當年位居前線衝鋒作戰一樣,他永遠是不遲疑、不害怕、不退縮。我們把最大的祝福獻給再度上路的老爹,希望您走得平順安穩,身爲您的子女,我們永遠以您爲榮。」

訃聞裡的喪家成員包括:妻子沈美、兩個兒子志文、興化,及媳婦麗娟。兩個女兒麗能、心怡。女婿國樑,五個孫輩:葦珈、葦婷、霈芹、子茵小捷

「被俘虜的人生」一片生動的將陳家失諧的親子關係揭露無遺,老人長期酗酒造成家人很多陰影、家庭結構繁複(他娶了已有兩個兒子的本省妻子,兼有繼父角色),以及他本身的神秘而痛苦的被俘恥辱(被俘前是共產黨員)。陳心怡坦言,對父親無法一走了之,但每當想去關心時,老人脾氣和性格又讓人難以親近,因而想拍一部關於他的自述,或可讓她試着再多跨一步擁抱老父;更期待透過口述,讓臺灣小羣「曾是共產黨員」的老兵得以重見天日。

1930年,陳書言出生在江蘇興化,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小小年紀的陳書言挑了一擔小白菜上街去賣,本來可以賣240個銅板回家,結果遇到汪精衛僞政府部隊。小白菜被阿兵哥搶了,連陳書言也差點被扣留在兵營。這讓陳書言氣憤難平。其後新四軍來到興化,13歲的陳書言就參了軍。很實際的原因則是家裡很窮,他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哥哥,下面還有個妹妹,當兵也是出路。解放戰爭開始,陳書言連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部隊一路勢如破竹打到福建沿海。每次作戰,都在先鋒部隊,屢建戰功的他領了很多獎金。

1949年10月24日晚上,陳書言隨部隊從泉州石井出發,乘坐徵召來的當地漁船,開始進攻國民黨部隊守衛的金門,在古寧頭登陸。「每條船都坐滿,一條船上有20多個人。」

陳書言對着鏡頭回憶當年慘烈戰況,「我每往前走一步,機槍就朝我點放,只好躺下裝死,機槍轉移目標了,我再起來往前走。」由於不敵國軍火力,三天後,陳書言和殘餘的共軍投降了。被俘之際,陳書言當機立斷把共產黨黨證整個撕毀吞進肚子。「跟我一起出來參軍的袁伯伯,被國民黨戰車履帶壓到沙灘裡。」此後再也沒見過袁伯伯,他幾乎可以肯定袁已不在人世了。後來回大陸探親時,面對袁家人的詢問,只好含糊其辭。

戰俘改造餘悸猶存

戰俘送抵臺灣,便搭上火車轉到新竹海邊集中管理,「窗子都是釘死的,怕我們跑」。共軍俘虜在一所小學接受集體思想改造,「要很小心,稍一說錯話,明天你就不見了。」

這段實實在在的「改造」,陳書言餘悸猶存,除同爲戰俘的戰友知道身分外,對臺籍妻子都守口如瓶。他太太坦承「從來不知道他是共軍」。拍攝後期,陳書言要女兒把「他自承是共黨黨員」的部分完全拿掉,父女甚至在鏡頭用粗話前吵了起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