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烽火俠侶李友邦與嚴秀峰 豈任一世枉屈謗沉

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摘自網路)

李友邦將軍與嚴秀峰伉儷。(李力羣提供)

李友邦將軍戎裝。(李力羣提供)

編者按李友邦將軍(1906~1952),日據時出生於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州、今新北市蘆洲區,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臺籍將領,在抗日具有歷史地位及貢獻。二二八事件時遭陷入獄、命喪白色恐怖。夫人嚴秀峰(1921~2015)奔走求援,卻遭構陷冤獄15年。李宅古厝於1985年經指定爲古蹟,以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對外開放。但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屆今逾69年,可惜仍無完整的慘案真相。爲人子女無限悲思,特以此文憶念父母,一對於戰亂烽火中的鶼鰈俠侶。

他卻死在他一生最愛的故鄉,死在他爲之奉獻了一切,甚至於他生命的臺灣。

先父李友邦秉性樸實憨厚,自幼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就讀於臺北師範學校時,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策動學運,反抗日本人的欺壓跟不平等待遇。1924年3月與林添進、林木順等同學襲擊臺北新起街派出所而被學校退學,並遭日警追緝。先父認爲收復臺灣必先保衛祖國,於是連夜翻牆奔往高雄輾轉前往革命聖地─廣州,先進講武堂學習,後轉爲黃埔軍校2期,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爲建立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中國而努力。

臺灣辛德勒拯同胞

一、枕着臺灣土地的芬芳,少年李友邦踏上抗日征途。

先父於黃埔軍校就讀期間,因國語不流利,由中山先生介紹與廖仲愷學習國語,並啓發宏觀之革命思想。因受國父支持,成立臺灣獨立革命黨,主張先求臺灣民族獨立,再歸返祖國,爲臺灣革命立基。1939年2月22日,臺灣義勇隊正式成立於浙江金華,口號「保衛祖國,收復臺灣」,先父號召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臺灣同胞,共同爲反抗日帝的民族革命、救亡運動而奮鬥,成爲臺灣同胞有組織參加抗日戰爭的行列。

二、懷抱浪漫理想主義的李友邦仆倒於政爭的詭譎中。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先父於12月率臺灣義勇總隊隊員返臺,準備建設新臺灣的另一頁,權力轉換和社會重組正迅速出現。1946年先父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支團部主任,爲三青團在臺最高負責人。此後三青團遭到當局的打壓,並受陳儀政府結合軍統與中統等組織,百般排擠與阻撓及解散。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請先父到電臺廣播講話,希望藉他的影響力平息事變,先父予以拒絕。此後,先父便因莫須有罪名遭押解至南京,仰仗先母嚴秀峰奔走救援出獄。

1949先父在陳誠力邀下出任省黨部副主委,8月1日簽呈陳誠主委,爲二二八事件被拘禁的200餘人請命,當時參與人員有吳國楨、彭孟緝等人,此案後經升任行政院長陳誠批「可」,解救爲數衆多的臺灣同胞。1951年先父以叛亂罪之莫須有罪名被捕,1952年判處死刑,犧牲於白色恐怖之下。1995年經監察院平反。前年新課綱列爲代表臺灣抗日之民族英雄,還我先父之歷史公道。

三、浴火鳳凰的信念:生命真正的價值,是對真理的執着堅持。

先母嚴秀峰是杭州絲綢殷商的獨生女。本着愛國熱忱,在抗戰期間,勇敢無畏。重要的東洲沙島保衛戰役發生在富陽富春江上,游擊隊員不顧生死,奮勇戰鬥,死傷慘重,鮮血染紅了富春江。1939年3月22夜,趙龍文司令緊急召集說:「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機密文件要緊急快速送達最前線,誰願意去?」先母毫不考慮的說:「我願意去。」

懷着自殺藥丸、密函及將自己送向死亡的勇氣,在炮火槍彈如雨的東洲沙島,先母將重要文件交與第七中隊長何惠民,完成重要的歷史任務。

浙東保衛戰後,先母受到先父賞識,他倆在1941年5月10日於浙江省衢州縣結婚,立志共同爲國爲抗戰與臺灣的光復運動而奮鬥。

四、生逢沙場、死別冤獄;烽火雙鴛豈任枉屈謗沉。

先父是先母還在牢中時未經審判下被槍殺的,先母在一年半後意外發現先父死訊,悲慟無名,誓言爲摯愛的丈夫取得歷史定位,沉痛得寫下「相逢沙場、烽火雙鴛情難忘,怎堪半生魂縈夢繫;死別冤獄、囹圄孤雁理未明,豈任一世枉屈謗沉。」

爲國爲民奮鬥不懈

五、權化一世滄桑,爲生命莊嚴祝福。

先母常說:「李友邦應該死在沙場上的,他的血應該留在與敵人廝殺的戰場上;但他卻死在他一生最愛的故鄉,死在他爲之奉獻了一切,甚至於他生命的臺灣。愛國愛鄉,竟含冤而死,正義公道何在?」但是先母也說:「假使我們能重活一次,我會毫不猶豫地和我先夫,仍然願意把我們的生命獻給偉大的祖國和有血脈關係的臺灣。」嚴秀峰就是以如此無私的高度及人格涵養,從軍抗日,更以浴火鳳凰的明亮姿態騰越二二八、白色恐怖灰燼,爲先父堅持歷史定位。嚴秀峰是永不妥協的戰士,那一份爲真理執着的摯誠,爲生命帶來光輝,也樹立典範。

烽火俠侶──李友邦與嚴秀峰在動亂離散的大時代裡,雖然生逢沙場,死別冤獄,卻始終爲國家民族的利益奮鬥不懈。這一對永不妥協的戰士從大悲、大冤到大愛,動人心魄的氣節,值得讚賞及流傳。(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