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懷念前總統嚴家淦

陳誠參觀實施耕者有其田10週年成果展。(本報系資料照片

早年花蓮門諾巡迴醫療隊,美籍醫師白喬治駕牛車載運美援醫藥品巡迴原住民部落醫療。(本報系資料照片)

世界銀行總裁麥納瑪拉(右)訪華拜會行政院嚴家淦(中)、副院長蔣經國(左)、財經閣員李國鼎(右二)、孫運璿(左三)、俞國華(左二)。(本報系資料照片)

權力愈大,常常造成貪污腐敗的機會,當時外匯貿易制度已面臨非大力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第二階段公地放領,臺灣光復時,政府接管日據時代各級公有及日人私有地約18萬公頃,是爲公有耕地。政府爲使此項公地充分利用,並扶植自耕農取得耕地所有權,乃於民國40年施行《臺灣省放領公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放領對象首先爲承租耕地之現耕農、依次爲僱地農、承租耕地不足之佃農等。使彼等取得耕地所有權,也是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示範。

耕者有其田促三贏

公地放領地價按耕地主產物全年收穫總量的2.5倍計,收穫總量依公地放領時所評定的標準農民承購的地價,在10年內分20期攤還,每年攤還額爲評定標準額25%,10年期滿即取得耕地所有權。當時公地放領13.9萬公頃,承領農戶達28.6萬戶,佔全省總農戶數的43%。

第三階段爲實施耕者有其田,是農地改革的目的,也是農地改革三階段中最爲艱鉅的,而嚴家淦先生參與的就是這一階段,他化解了其中最棘手的問題,使耕者有其田政策順利推動。

實施耕者有其田,是由政府徵收地主的出租耕地,轉放現耕佃農、僱農承領,但地主可以保留一定限額(水田3甲、旱田6甲)的土地,超過限額的土地,即屬徵收的範圍。

然而政府徵收土地不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按照當時的規定,政府徵收土地後,需償付地主以合理地價,其標準與公地放領時相同,即爲各等則耕地主產物全年收穫量的2.5倍。根據當時的規畫,政府要徵收超過10萬甲的土地,必須支付地主一筆龐大的資金

因此,臺灣省政府在擬就《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送請行政院審議後轉送立法院時,並請籌劃徵地所需資金,於是當行政院會同有關部會審議及協商該條例過程中,財政部長嚴家淦即揭示,戰後日本土地改革的負面經驗,日本政府以現金償付地主方式徵收農地,結果造成通貨膨脹,不僅地主拿到現金後很快貶值,全民遭殃,我們絕不能重蹈日本覆轍

嚴先生繼續指出,當政府把土地徵收後,轉讓給佃農,佃農本身並沒有足夠資金一次付清,政府準其分10年攤還。但要政府一時拿出那麼一大筆錢買耕地,同樣也是極困難的事,不能要政府印鈔票來解決,這會引發通貨膨脹。

於是嚴家淦先生建議,既然政府賣地給佃農時,可以讓佃農分10年償還,那麼當政府向地主徵地時,何不也採行10年分期補償辦法。討論最後,就照嚴部長建議,政府徵收耕地給地主補償金額的70%,改發實物債券,實物債券由嚴家淦曾擔任董事長的臺灣土地銀行發行,而以應收回的農民承領地價爲擔保,並由省庫保證。另30%發給公營事業股票,納入《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送請立法院通過實施。

該條例通過後,政府在徵收地主土地時,就發給土地地價70%的實物債券,地主拿到實物債券後,可分年提領實物,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另30%發給臺灣工礦、農林、水泥及紙業等4大公營事業股票。

如此在政府方面,不僅解決了收購農地所需龐大資金,並可維持國內金融的穩定,避免通貨膨脹的發生;對佃農而言,耕種自己的農地,每年所付地價比租金還少,且變成自耕農;對地主而言,保障其財產權,更變成企業主,也等於將農業資產轉換爲工商業資金,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形成,創造多贏的局面。

當年徵收耕地14.3萬甲,承領耕地之農戶19.4萬戶,佔承租耕地佃農65%。臺灣農地改革不僅有利於農業發展,更爲未來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臺灣農地改革能順利推動成功,聞名全球,嚴家淦先生的主張與建議,其功不可沒。

外匯貿易非改不可

臺灣在光復初期外匯極度匱乏,故政府在對外貿易及外匯收支均採行嚴格的管制措施,讓國內廠商進行進出口貿易及到銀行辦理結匯時,都必須經過層層的審覈,而進出口不同貨品及不同用途者,還適用不同匯率,使得進出口結匯手續極爲繁雜。

及至民國40年代前半期,雖已歷經多次改革,但都是屬於局部性的,而且當時社會充滿管制思想,防弊常是先於興利,所以是愈改管制愈嚴,匯率愈更多元。

當年筆者對匯率曾提出研究報告,指出表面上新臺幣對美元匯率不到10種,但實際上匯率多到沒有人知道有多少種。因爲政府爲鼓勵出口,對出口廠商出口外匯結售給銀行時,可以保留一部分做爲進口原料之用,而這保留外匯的比例,是由主管外匯官員覈定,如覈定比例較高,出口廠商可持超過進口原料的外匯出售賺取額外的收入,相對加大了出口外匯的匯率。

而且不僅不同出口品覈定不同保留外匯的比例,即使同樣出口品,因出口廠商的不同,亦會覈定不同的比例。因此,出口廠商在主管官員覈定前,無法預計出口的收入,可說匯率在表面上是一種,實際上匯率不知有多少種,複雜到難以計數的程度,而且主管官員權力愈大,常常造成貪污腐敗的機會,當時外匯貿易制度已面臨非大力改革不可的時候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