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你Fintech了嗎?

文/洪寶山

走進便利商店消費,可以拿出手機來付款,在餐廳吃飯,也可以用手機買單,搭計程車、繳停車費……等等諸多原本需要使用現金場所,現在幾乎只要用手機就可以解決。但這只不過是Fintech,也就是金融科技的一小部分而已,而臺灣的這一步卻走了很久,已經遠遠落在中國之後。

早在多年前,中國的手機支付就已經相當普遍,成立於2004年的支付寶,在2012年底,註冊用戶就已經突破八億,日成交金額更是超過二百億人民幣。再來看另一家騰訊旗下微信支付,除了錢包功能,還可以訂電影票、叫計程車、繳帳單,已經充分把民衆線上跟線下生活完整結合在一起。臺灣呢?受限於法規,我們在這方面的進展就如牛步般。

不是臺灣人創新能力,這些前端的應用,其實很多業者早就嗅到商機,且有所規畫,就在等政府的法規鬆綁,卻苦等不到開放,結果就是讓中國業者捷足先登,在臺灣的陸客用支付寶或微信付錢給臺灣人,在臺灣的臺灣人也用支付寶或微信付款給中國廠商。臺灣業者着實失了先機

如果去過南韓就會知道,他們的電子支付相當方便,已經採用電子簽名,和收銀機整合在一起,支付變得相當便利。上個月金管會也提出要透過降稅誘因來促進電子支付普及率,不管是否走得慢,總是有個開始。

不用現金的支付方式只是數位金融的改變之一,線上可以買保單、買基金,線上可以進行各種理財行爲,不需透過保險業務、理財專員,這對金融從業人員絕對會是很大的衝擊。就個人來說,如果不增強數位能力,將會在這一波動盪中失去金飯碗,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在發生中。

面對數位時代到來,金融產業面臨轉型問題,消費型態的改變,將對金融業者帶來大沖擊,加上邁入負利率時代,利差的縮小也讓銀行端的收入減少,金融業者不能只是在法規的保護下,不讓資訊科技業者插手他們的地盤,而是必須更往前看,如何與科技業合作,強化數位金融的佈局,才能在這一波金融創新革命存活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815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