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FinTech大未來 臺灣機會在哪?

我們必須有深刻的認知,臺灣發展FinTech,並不是新創公司傳統金融業的競爭,而是必須金融業與新創公司合作,一起面對全球大廠

文/洪寶山

自從瑞士著名智庫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5年六月發佈「未來金融服務研究報告」以來,FinTech不但已經成爲金融服務業創新的代名詞,更是各大金融集團、創投與科技新創企業競技場。身爲金融業者必談FinTech,科技業也談FinTech,政府也必須懂FinTech。

所謂FinTech談的並不只是金融加上科技,這樣想的人是想得太簡單了,必須思考的是,在數位時代,金融業如何提供符合趨勢發展的金融創新服務。

行動支付爲例,自從Apple Pay進軍臺灣後,金融業者應該有感受到極大的威脅,便利又安全的付款方式已然改變消費者的支付方式,那麼傳統的金融服務該如何與時俱進?

在全球FinTech如火如荼發展的現在,臺灣的機會到底在哪裡?每次想到這個跟世界接軌的議題,我都會不禁嘆息。過去臺灣一直喊要打亞洲盃,要成爲亞洲金融中心,但似乎結果都不如想像。

法令限制是最大的問題,在中國,政府規定「不能做」的以外,都可以做,臺灣是規定「能做」的纔可以做,就是這「負面表列」與「正面表列」的差別,讓臺灣在FinTech的發展遠遠落後。

行動支付是目前全球金融科技應用最紅,也最深入消費者生活的方式。備受關注的,莫過於蘋果Apple Pay,以及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騰訊旗下微信錢包等,只要你使用過,就很難再回到過去使用現金信用卡習慣

科技的穿透力是很難阻擋的,FinTech的服務跨越國界,你不走出去,別人就走進來。臺灣的敵人不在國內,因爲太多經驗值告訴我們,臺灣要走到世界很不容易,但全球大廠進入臺灣卻較沒難度。我們要面對的是國際的競爭,如果速度不夠快,最後可能連臺灣市場都很難保住。因此我們必須有深刻的認知,臺灣要發展FinTech,並不是新創公司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而是必須金融業與新創公司合作,一起面對全球大廠。

各項金融創新服務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數位支付、機器人理財、區塊鏈、P2P借貸平臺……等等相關應用,產業從金融、遊戲電信電商都會受到影響,臺灣的機會就在這裡。但需要政府、產業間積極的溝通,創造平臺、培養人才,不斷地前瞻,才能把這機會真正落實成翻轉檯灣的力量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82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