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貨業大咖齊喊:海運低運價時代已經結束
疫情將貨櫃船運運價推到歷史新高。農曆年後市場熱度不減,已有船公司預估到第三季運價都還可維持高檔,承攬業當中營運規模名列前茅的海碩集團董事長韓國福、股票上市的臺驊投控董事長顏益財、上櫃的捷迅公司董事長顧城明等都估計,海運市場低運價時代已經結束,未來市場整體運價水平將明顯拉高。
支撐這個看法主要有二大理由:首先是目前三大海運聯盟市佔率高達86%,三大聯盟從2019年開始就透過艙位調節方式穩定運價,因此像2015年那樣,歐洲線每箱(20呎櫃)運價曾經低到200美元出頭,美西每大箱(40呎櫃)不到800多美元的慘狀已不復見。
另貨櫃船平均船齡高達21年,而環保規章一再拉高,老舊船隻有汰換的急迫性,國際海事組織(IMO)今年5、6月可能通過能源效率設計指數 EEDI(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並自2023年1月開始實施,屆時缺乏節能效率的船隻就要更換主機,或是透過減速航行達到降低排碳效果,船公司需要逐步投資建造新的高效節能船,以符合環保規章。
近期船公司雖然加快訂造新船腳步,但約兩年後才能開始交船,而全球造船廠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市場一蹶不振,已有超過三分之二船廠被淘汰,現有船廠接造能力有限,估計短、中期內市場不易出現船噸過剩問題。
海碩集團董事長韓國福指出,2016年韓國最大貨櫃船公司韓進海運倒閉後,貨櫃船公司覺醒,停止惡性殺價競爭,隨後三大海運聯盟組成,去年3、4月疫情造成市場貨量銳減時,各聯盟減班逾三成,市場運價立刻穩住。
顏益財則指出,船公司農曆年期間搶運回一些貨櫃,市場缺櫃問題有改善,不過上海、寧波、越南、泰國等地還是很壅擠,雖然船公司都很想多造些貨櫃,但是大陸的造櫃廠都不敢擴廠,僅有加班增產,缺櫃問題估計第二、第三季纔會逐步解決。
捷迅董事長顧城明則認爲,過去長期處於低運價的貨櫃船運,一艘2.2萬箱貨櫃船造價要約1.6億美元,至少要造八到九艘纔夠開歐美長程線,這麼高的投資取得的卻是低運費收入,實在太委屈了,經過疫情讓船公司在艙位調控上學到更多,低運價時代也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