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全球化變局 臺商何去何從

臺積電赴美設5奈米晶圓廠專家認爲暗藏不少玄機。(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美國川普總統上臺後,掀起「逆全球化浪潮新冠疫情發生,各國又出現「自給自足」聲浪臺商面對這種從全球化「長鏈」變成在地「短鏈」的生產趨勢,如果不能找到有效應對策略,可能受傷嚴重。

「全球化」是企業爲追求最大效率與最大獲利,依各地比較利益,在最合適的地方研發與生產,但川普大喊「美國優先」,希望廠商把製造活動移回美國,以增加國內就業,減少貿易逆差。新冠疫情爆發後,不少人希望戰略物資自給自足,要求企業將生產線供應鏈移到境內

假設成真,地廣人多的經濟體將具有先天優勢,對臺灣則非常不利。

假設幫美、歐代工的臺商,都搬到美、歐生產,主攻大陸市場的則在大陸生產,臺商勢必在成本管理面臨更大的挑戰處境會越來越困難。

日本媒體報導,美國蘋果公司有意扶持大陸電子製造服務企業立訊精密工業投資iPhone金屬機殼供應商可成科技,蘋果的策略是希望扶植更多供貨商,增加議價能力降低成本。同時,如果立訊精密參與iPhone組裝,將象徵大陸企業技術實力提高,有利iPhone在中國形象

大陸是蘋果重要市場,蘋果要賣手機到大陸,大陸希望蘋果扶持大陸的組裝廠也是很合理的事,事實上,大陸一些手機工廠,技術也不差。

美國特斯拉要賣電動車到大陸,在上海設立超級工廠外,也扶持大陸供應鏈,例如在電池領域,特斯拉最初與日本松下合作,目前發展成松下、LG化工、和大陸寧德時代3家電池供應商。

未來臺商必須要有獨特技術能力等利基,或是有強大的品牌,才能在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對2300萬人口的臺灣,不知還能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