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早戀?“壟斷”親家?這些家長的“戀愛觀”還不如這個14歲的初三女生

近日,一個新名詞喜提熱搜,引發熱議——“科學早戀”。

一提到“早戀”,我們印象裡,大多數家長反應都是“避如蛇蠍”和“暴跳如雷”:

電視劇《小歡喜》裡,看見喬英子方一凡擁抱的宋倩如臨大敵,爲了減少兩個孩子接觸的機率,宋倩親自早晚接送孩子,甚至不惜和多日的閨蜜翻了臉。

影視劇中,因爲莫須有的“指控”和學業壓力,就被媽媽高壓管制”的喬英子,最終承受不住,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而在現實生活中,青春期的孩子情感萌芽初露,時刻撥動着家長的敏感神經,一有風吹草動,就想要在第一時間扼殺,手段“粗暴”、態度“強硬”。

可這樣的“硬碰硬”,往往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14歲的花季女孩中考失利”,父母發現她有早戀的跡象,就暴跳如雷一頓打罵,誰料女孩離家出走後再也沒回來。

前段時間佛山的一位爸爸因爲反對女兒早戀,當街持刀把女兒男友按倒在地,任由女兒在一旁哭喊,也沒有停止的意思。

但是現在,有這樣一批家長,他們對“早戀”的反應,竟與上面的“老印象”截然不一樣:

當“早戀”冠上“科學”的名頭,這是什麼“虎狼之詞”?

不科學的“科學早戀”

起因是,某初中裡,一名老師發現了班上兩個孩子早戀。本着對學生和家長負責的原則,老師請了家長過來談話。

萬萬沒有想到,兩家長相互看“對眼”了,覺得兩家的條件挺匹配,直接跟老師說:我們都挺滿意的,您就別橫加干涉了,只要不耽誤學習就好。

話到這裡,聽起來還是比較“科學”,是在用理智看待孩子的“早戀”問題。但接下來的“解釋”,就聽上去有些“功利”了:

相比於之前的談“早戀”色變,一味地“棒打鴛鴦”,或者痛罵孩子“不害臊”、“丟人現眼”,“科學早戀”雖然做到了堵不如疏,能夠理解孩子的早戀情緒,但卻並不是因爲引導孩子的健康心理髮展。

所謂科學早戀的出發點並不是出於對人類原始情感的包容,而是出於對成年人功利世界觀的延續和鼓吹,並用成年人的市儈思維去左右孩子的價值觀

不反對孩子早戀,應該只是出於對孩子的尊重,不該和門當戶對、階級分層扯上關係。

其實,關於“愛情”,孩子們自己可能比你想象的理解得更“透徹”。

"原來我們不懂愛"?

一堂初中的語文課上,老師給所有的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叫做"原來我們不懂愛"。

一個叫滕霏的14歲女孩,寫下了爺爺奶奶的故事,她筆下的“愛情觀”迅速火遍全網

文章中的好多話,都可謂是愛情的至理名言,但最讓人動容的卻是末尾的那句話:愛,是負責任,是長久,是忠誠。

可以說這個女孩雖然僅僅是初三的孩子,但對愛情已經有了非常清醒、成熟的認識。

據滕霏爸爸說,他和滕霏媽媽也曾很擔心女兒青春懵懂時,會因爲情感的悸動,做下不正確的事。

於是爸爸在女兒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就有意無意地和她聊身邊人的愛情,有成功的過着幸福日子的,也有失敗的過着悲慘日子的。

後來滕霏自己也經常觀察別人的相處模式,漸漸地有了自己的見解。

所以,青春期時,孩子情竇初開而產生對異性的懵懂情愫,不該被妖魔化的粗暴干涉,但也不要用成人視角去看待甚至鼓吹。

只有教會孩子正確的認識、處理,纔是父母真正要做的事。

青春期,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愛與被愛,自尊與隱私,自我認知與保護。

教孩子寫“情書”的老師

有一個老師,因爲教孩子寫“情書”,火了!

原來,她的班上一個調皮男孩寫了幾封惡作劇情書,塞進幾位同學抽屜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進入青春期,“情書”這個新奇、隱秘、害羞的話題,引得孩子們竊竊私語,偷偷討論。

駱老師知道後,不僅沒發火,還大大方方地點評情書,毫不避諱地和孩子們談起了“情”:

“情有很多種……不管你寫的是哪種,首先都得表達真實的情感。”

作爲小小的“懲罰”,她要求這個調皮男孩任選身邊的老師、父母、同學、同學中的4位,向他們表達最真摯的情感。

出人意料的是,調皮男孩這次非常認真,“情書”寫得密密麻麻,不僅寫了父母,還寫了對老師的真情實感。駱老師還在班級裡聲情並茂地朗讀了這封情書。

然後,她又讓調皮男孩找三首表達情感的詩,與全班分享。

這引起了其他同學的興趣,不少孩子也開始毛遂自薦想參與分享。

想來,多年後,當孩子們回憶起這段全班共讀情詩的經歷,心裡一定暖暖的。

席慕蓉曾說:“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含着淚,一讀再讀。”

相信年少時的我們,也憧憬過愛情,也有對異性懵懂的好感

現在爲人父母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孩子“戀愛”了,希望我們能“面對”, 而不是“處理”,更不是用成人的世界觀來評判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愛,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愛,辨別什麼纔是真正的愛,而不是冷酷的將她推向懸崖,也許這纔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