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兩個月、氣喘吁吁當感冒? 其實是氣喘找上門

氣喘患者擔心吸入性類固醇會有發胖、傷腎副作用,其實是誤解,資料照。(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咳嗽咳不停可別輕忽!一名43歲女性連續兩個月有慢性咳嗽症狀,一度以爲是感冒,吃了診所開的藥物也好轉,但沒多久又開始咳,到最後呼吸狀態異常,一快走就胸悶,上班不過爬到二樓也氣喘吁吁,最後確疹爲氣喘。醫師表示,因此民衆如有咳嗽超過三週,或有胸悶、喘鳴、呼吸困難等現象建議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

臺大醫院胸腔主治醫師古世基表示,氣喘常好發於有過敏體質身上,患者通常從小就對特定物質有過敏症狀,之後可能因感冒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因經常接觸過敏原,使呼吸道發炎反應越來越嚴重,導致急性症狀變爲慢性表現,最終演變爲氣喘。

氣喘症狀因人而異,臨牀診斷也相對困難,古世基表示,一般而言若咳嗽超過3周,或有胸悶、喘鳴、呼吸困難等現象,就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避免氣喘延誤治療,導致急性發作危機

古世基表示,氣喘主要治療藥物爲吸入型類固醇合併支氣管擴張劑。吸入型類固醇爲控制病情主角,患者需每天規律使用,以消除過敏性發炎反應,降低支氣管的高敏感性,從根本上進行長期治療;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則爲緩解用藥,除了用於症狀發生時應急治標,患者也可於高負荷運動前15分鐘,先行使用以預防發作。

然而國內氣喘患者控制良好的比例不高,還不到一成,古世基分析,主要是用藥規律性、吸入器正確用法以及是否有共病現象,均是影響氣喘控制的重要因素。其中,許多患者因對「吸入型類固醇」抱有誤解,擔心會有增胖、傷腎等副作用,而常自行停藥。其實不同於口服類固醇作用全身,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僅作用於肺部,且含量低,副作用少,是安全性高且具效用的抗發炎藥物。

有些人還會把短效支氣管擴張器當作吸入性類固醇的替代用藥,古世基說,緩解用藥當作控制用藥使用,呼吸道發炎未得到控制,將導致急性發作機率提高,甚而有致命危機。之後若演變爲嚴重氣喘,更須用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才能控制病情,加速面臨原本不希望有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