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癌症論壇》免疫治療新契機 從身心靈找出抗癌康莊大道

文/樑惠明 圖/林後駿

臺灣癌症時鐘不斷快轉,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人罹癌,每年超過10萬人與各種癌症鬥志鬥力。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罹癌是生命的最大危機,不論對病患本身或是家屬親友,都是一場漫長的戰役。除了原有的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療法外,免疫療法在近年也有重大突破,備受矚目。

康健雜誌》連續第4年舉辦癌症趨勢論壇,今(27)日上午在臺北文創大樓6樓演講廳舉行的議程,邀請中央健保署醫審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顏厥全、作家吳若權以及長庚生技心靈轉化中心長泰老師,從新藥新療法、照護與日常生活身心靈調和等多元角度,找出面對癌症的決勝點。

下午的議程則由臺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和治癌中心醫院、長庚紀念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等國內四大醫療團隊及醫師,就肺癌乳癌婦癌攝護腺癌分別以講座方式,提供最正確與最新知識,500個論壇席次座無虛席,迴應熱烈。

(中央健保署醫審與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今(27)日上午,出席《康健雜誌》舉辦的癌症趨勢論壇。圖片來源:林後駿)

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顏厥全表示,免疫療法是一門嶄新的治癌方法,仍在進展中。它的原理簡單來說,是以藥物「訓練」自己的免疫系統,想辦法讓免疫細胞重新認得癌細胞,進而去攻擊癌細胞,整個機轉和以往的治療方式不太相同。

顏主任表示,目前應用免疫療法最成功的案例,在肺癌、頭頸癌,例如口腔癌喉癌等,另外像是膀胱癌、輸尿管癌、以及腎臟細胞癌上。

但是如同其他治癌的方法一樣,免疫療法同樣也有侷限性。顏主任強調,目前免疫療法雖然是癌症治療新希望,日新月異進步神速,但是仍有許多未知的變數;同時,對國人常見的大腸癌、乳癌的效果相對也較小。免疫療法也有副作用與毒性,臨牀上曾出現包括嚴重肺炎、肝炎、內分泌失調,神經系統疾病與皮膚搔癢、皮疹等,有些副作用甚至導致生命危險,所以並非絕對沒有壞處。

免疫療法更現實的面向是,這是一個嶄新的治療趨勢,但是還在發展中,新藥的費用十分昂貴,效果變數仍多,並非人人適用。因此,雖已有成功剷除癌細胞的病例,但潛在風險與環境因素仍待更多臨牀案例界定。

(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顏厥全談論「免疫療法新契機」。圖片來源:林後駿)

被宣佈罹癌,除了病患本身措手不及,家屬親友也同陷焦慮。知名作家吳若權在論壇中,分享自己的八旬母親罹患頭頸癌的心路歷程。吳若權坦言,當成爲病患家屬時,所有可能醫治的管道他也都曾動念接觸過,經過一段不短時間的慌亂煎熬後,他先確認了「治療目標」是要幫助母親減低痛苦後,心情就踏實多了,後來配合醫師以免疫療法進行診療,在熬過整個療程並度過副作用期後,目前母親的狀況良好

吳若權以病患家屬與親自陪伴經驗,舉出面對癌症3關鍵:

1.主動尋求多元醫療資源

2.認識並接納所有的情緒

3.善用靈性力量安頓身心

吳若權強調,尤其是認識並接納所有情緒,是漫長治療過程當中,支撐自己與病患最大力量。他以自身經驗建議,每次陪同病患就醫或進行療程時,不妨「把每次治療都當作去旅行」,順帶安排一些吃喝或是賞景的休閒活動,沖淡病人與陪同家屬就醫的壓力與痛苦。

(知名作家吳若權分享,陪伴母親抗癌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陳德信

「人要開心活着,把健康找回來,把生命活出來,不要認真的在家生病。」長庚生技身心靈轉化中心吳長泰老師這一席話,逗笑了全場的民衆

吳長泰老師與醫學博士、《真原醫》作者楊定一長期推廣「結構調整」運動,強調身心靈同步,並透過「反轉」、「共振」、「停留」,改善身體長久的結構失衡。他帶着大家動起來跳螺旋舞,示範多個結構調整的動作,不忘提醒「動的同時,要讓身心同步,把意念帶回身體,感謝父母給你這個身體。」

吳長泰語重心長表示,如果覺得身體不舒服,要想到「身體也不願意這樣,是我們沒把它照顧好」,一旦罹病,要覺知這是身心靈失衡的表態,吳長泰邊帶領着動作,邊呼籲「輕輕鬆鬆,把生命活出來,把情緒打開,就能把全部健康快樂,找回來。」

(長庚生技身心靈轉化中心吳長泰老師帶領讀者,練習「結構調整」運動。圖片來源:陳德信)

由各科癌症權威醫師與營養師分享最新治療趨勢與生活照護的各場講座,都吸引了爆滿的民衆前往靜聽,除了吸取最新正確資訊之外,也與醫師專家交流互動,主動了解疾病降低疑慮,不少癌友在現場相互鼓勵、交換治療經驗。主辦單位康健雜誌希望藉此打破各醫院間的藩籬,讓病友可以跨醫院,瞭解更多治療新趨勢,重新找回健康的人生。

延伸閱讀:

吳若權:無常3度來敲門,癌症是生命的學習

扭轉身體結構 吳長泰:不要只在家「認真生病」

更多康健2018癌症論壇,現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