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灣@青年-誘人的三點

編按:兩岸交流日漸頻繁,有不少學生對岸實習、學習或遊學體驗在地生活形塑新鮮立體的對岸印象。即日起本版開闢專欄,歡迎兩岸青年及學生投稿

我們都會認同文字的積極作用,知道通過文字的內容可以傳播知識與文化,不過在臺灣,我體會更多的是文字在以某種形式傳承文化。

在臺灣見到鋪天蓋地的繁體字,時常會讓我有回到舊中國錯覺。看到身邊同學寫出一個個稠密的繁體字,我甚至調侃他們一個字寫要那麼多筆畫是多麼浪費體力墨水事情,但是我又從這些繁體字的背後看到了一種對傳統的執着堅持。

不能說繁體字與簡體字誰優劣,因爲兩種字體表明瞭兩種價值取向,一個重便利,一個重傳統。但是,當漢字簡化後的社會,「親」不見,「愛」無心,「導」無道,「開」「關」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可「魔」仍是魔,「匪」還是匪。我深深地意識到簡體字閹割的遠不止傳統文化。

文字以表達形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還表現在私章姓名上。到臺灣的第三天,我們新生去體檢,在醫院裡見到醫生人手一個私章,每一個流程當值醫生就會在體檢表上蓋上自己的章。這是第一次見到私章被廣泛應用,心中純正的中國東西在這裡傳揚,我很激動。私章的使用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印記,我一直很欣賞。只是這種非物質遺產大陸漸已難尋了,那裡的人們都在忙着積累物質財富,對非物質的東西已經放任了。

另外一點,人物姓名。臺灣人的姓名相對儒雅,有文化味,在民間也呈氾濫之勢。隨便列舉一些我身邊同學的名字,姓就姑且省略:俊智、福漢維辰昌民光舜修安宗泰敬宏等。而我們大陸這代人裡,韓寒楊陽劉洋關鑫劉小鋒李小明、孫平平、韓梅梅,這種形式的名字四處可見,而且這種命名手法俗氣水平之拙劣的情形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以致大陸人的名字越來越缺乏養分,喪失文化性

大陸與臺灣在這三點上,是文化差距縮影。也難怪大陸的天空裡時常飄蕩着「純粹的中華文化在臺灣」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