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臺灣青年眼中的新大陸

多年後再次踏上大陸,一下飛機聽到當地人接地氣的方言頓感熟悉興奮。近幾年陸綜爆紅,也藉由影視傳輸貼近大陸的語言、飲食、流行等文化。(圖/本報系資料照)

新大陸的崛起

文化構築了我們認知的世界,經濟位階與地區發展亦影響文化流向。早期臺灣堪稱亞洲四小龍,經濟與城市建設發展迅速,使我們成爲值得驕傲的榜樣。在兩岸年輕人成長的軌跡中,九零年代臺灣演藝圈向世界各國輸出許多好歌好劇,讓臺灣明星成爲炙手可熱的當紅炸子雞。

千禧年更被稱爲「神仙打架的世代」,此時期人才輩出,一票歌手和綜藝節目都在兩岸三地創下超高影響力,並建構了共同回憶。有賴於千禧年間的文化輸出,溫柔婉約的臺灣腔,深刻烙印在大陸同胞的腦海中。

隨着大陸經濟崛起,《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多部古裝劇在臺熱播,羣衆視線逐漸轉移到內地。因爲有雄厚資本的支撐,更多高品質作品橫空出世,臺灣藝人們也紛紛轉戰大陸市場,潮流的蹺蹺板漸漸傾向大陸。

舉例來說,在兩岸青年文化月開幕晚會上演唱主題曲《青春的海》的歌手董又霖就是臺灣人,他與合唱的大陸歌手段奧娟分別來自筆者所關注的大陸綜藝選秀《偶像練習生》與《創造101》。如今兩人在別具兩岸交流意義的舞臺上合唱,讓副歌中「同心的圓,同行的節拍,同一片天空,那一輪明月,照亮我們青春的海」之歌詞更加生動。兩岸同心同行,相隔海峽卻共享彼此的文化和記憶。

同根同源從食起

將近十年後再次踏上大陸,感受到飲食文化連結起同根同源的親切。從蘇州美食作爲本趟旅程迄點,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許多著名古鎮外,美食更是如數家珍,宛如來到《食神》、《飲食男女》、《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現場。經過東關街上被熱氣騰騰的蒸籠吸引,花了五元人民幣品嚐桂花米糕,黏糯不沾牙的米糕帶着桂花香氣,內層夾雜芝麻粒與桂花碎,看似樸實無華的小點心卻蘊藏着十足的功底。

蘇州的另外一個記憶點是「小龍蝦」。近幾年這種食品頻繁在大陸綜藝與美食博主頻道上出現,每次看到都令人垂涎三尺,這次終於能親自嘗試小龍蝦的魅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三天下來每餐的盤子上都留有小龍蝦的足跡,從最初的稚嫩到訓練有素的剝蝦技巧,展現了我們臺灣青年的聰慧靈巧。某晚與大陸官員聊天時談到終於吃到夢寐以求的小龍蝦,對方介紹小龍蝦起源自江蘇省盱眙縣,屬於一種強勢生物,生長迅速,在人們開發食用這道料理後,纔開始人工養殖。

另外,雖然號稱包子女神的我在臺灣已嚐遍各式包子,但揚州五丁包仍堪稱一絕,可謂我這二十五年人生中排名前三美味的包子。起初是在下榻飯店的早餐上品了三丁包後驚爲天人,隔天又在揚州早茶中來了個五丁包,前者三丁係指筍丁、豬肉丁、雞丁;五丁則增加了海蔘、蝦仁。包子外皮韌性彈牙,內餡層次交疊,雞豬肉交合肥而不膩的香氣,與海鮮的鮮襯托筍子的甜,刺激味蕾的滿足。然而糯米燒賣打破對燒賣的既定印象,我驚訝內餡竟是甜糯米而不是豬肉時卻被當地人反問「燒賣不都包米的嗎?包肉的是包子!」。當下體悟到了平凡生活中有趣的文化差異。從嘗試、體驗、瞭解到愛上,相信在飲食文化的多元交流可以更深化兩岸認同。

兩岸同胞心交流

以前臺劇中可愛的臺灣口音溫柔了大陸同胞的心,現在隨着陸劇的反向襲捲,字正腔圓的大陸口音正縈繞於我們的生活中。在彼此文化交融影響下,喚起兩岸青年更多共通的交流話題。多年後再次踏上大陸,一下飛機聽到當地人接地氣的方言頓感熟悉興奮。近幾年陸綜爆紅,也藉由影視傳輸貼近大陸的語言、飲食、流行等文化。

來自蘇州大學的志願者小彭同學來接機,從追劇話題開始,彼此有了些共通經驗,也在不經意中發現彼此文化異同之處。例如當我們討論打車時,因爲沒有當地手機號所以無法叫車,問了是否有通用的Uber,志願者卻一臉狐疑,後來才得知大陸沒有使用Uber的習慣。

在這幾天的交流下,我們更認識彼此。有次,幽默逗趣的遊覽車司機開玩笑地說:「我們可沒有吃不起茶葉蛋」,頓時笑鬧成一片。雖然只是一段玩笑,但這讓我反思,臺灣網友嘲笑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大陸網友嘲笑臺灣人是「井底之蛙」,這些流於網路的負面言論分歧彼此,然而現實中卻能拿來幽默調侃,讓我今後對於網路上的謾罵也更能放寬心境處之。

潛力新大陸

在一次的餐敘上,大家依序介紹所來自的學校或工作單位,當我說到我是社工時,陸方官員愣了一下,我想對方可能是不太瞭解社工與志工的差別,便補充道:「這是一項職業」。然而對方竟反問:「那薪水是生活補貼嗎?」。由此可知社會工作在大陸並非衆人皆知,甚至政府官員亦對此不瞭解。我們學校有不少的博班學長姐來自大陸,大多在內地從事社會工作或社會學專業且已有當講師經歷,再來臺灣進修相關學位,大陸在社會工作的高等教育亦在近幾年快速擴張。

越是不瞭解,越有發展機會。席間感受到大陸充滿年輕人投入與發展的機會,惠臺政策激勵下,在學習、就業、創業與生活提供相應的措施。在蘇州的文化月活動中,感受陸方滿滿的誠意,且相遇的每一個人都充滿善意。大陸在各方快速發展,有着許多機會,期待兩岸朝向共好的方向前行,前瞻思考正是我們當前要面對且發生的現實。

後記

作爲外省三代,祖籍是山東臨沂,從小聽着爺爺濃濃鄉音講述人生故事,長大後體會爺爺的思鄉之情,如今帶着這些回憶再次踏上國土,回家的感覺很好。

離開蘇州的最後一晚參與文匯市集,一首《小蘋果》讓大家不分你我勁歌熱舞的沉浸於歡快的氣氛之中。我們同根同源,期待未來兩岸走向和平。在這次的交流體驗後,原來訴及兩岸議題不再只有政治,更是充滿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作爲一名臺灣青年,我期待藉由分享這些大陸經驗,可以見證兩岸和平的可能性,更期許自己能爲兩岸同胞做出貢獻。

(李怡蓁 / 嘉義縣社會局社工師、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