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一位大陸妹子嫁去臺灣的這六年

兩岸徵文

之前在活動上,碰到了一團早年嫁去臺灣的大陸姐姐,有些自己來,有些帶着老公與孩子。

我問了其中一個大陸姊姊的孩子(在臺灣讀小學),同學們都知道你媽媽來自甘肅?會好奇地問什麼嗎?

小女孩理所應當地回答,都知道啊,會問我甘肅有什麼好吃的!

我的問題,在她眼中似乎像「上一個世紀的老人」問的問題。媽媽是甘肅人,如同媽媽是高雄人,有什麼特別的?

步入社交媒體時代,因爲婚姻而去臺灣生活的大陸人,生活處境如何?工作情況如何?仍舊被賦予許多想像。大陸網民會認爲他們非常弱勢,臺灣網民則會回嘴「什麼時代了,我認識的某某某,也是大陸人,在臺灣過得可好了!」

這篇我找來一位大陸90後朋友,她在2017年時隨着老公嫁去臺灣。作爲曾在時尚行業工作的傳媒人,她對臺灣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觀察。至於口音,作爲福建人,說話比我「臺」很多。

問:我自己很避免用「大陸配偶」一詞,但我發現小紅書上的兩岸年輕人,都挺常用「陸配」一詞的,覺得是中性詞,跟「臺灣配偶(臺配)」一樣。所以開頭想先請問你,怎麼看待「陸配」這一詞。

答:其實我不在意,我身邊嫁臺灣人的大陸朋友也都不太在意這個稱呼,好像一時之間也想不到其他貼切的詞,還是要說「新住民」?

不在意的前提,也是大陸經濟起飛後,兩岸民衆在心態上跟以前差很多。現在很多大陸老婆還能幫臺灣老公找工作!就算我在臺灣,但我老公有些工作邀約,也是透過我的人脈介紹。

時代不同了,就連經濟相對弱的東南亞國家,這些年我也碰過一些戀愛結婚的臺越夫妻,也有臺灣女生嫁給越南人。比如滑交友軟體,正好碰到在臺灣工作的越南人。

問:現在嫁或娶臺灣對象的大陸人,拿臺灣身分的意願?

答:看在哪裡生活。如果是在臺灣生活,拿臺灣身分的意願還是會高一點。就跟我周圍在大陸的臺灣朋友去拿臺灣居民居住證一樣,是便利性的考量,大陸身分在臺灣還是會有一些麻煩,比如我要拿個證明,老得回福建辦。

周圍換臺灣身分的朋友,有爲了買房的、爲了辦文件和出國旅遊方便的。其實跟兩岸誰好誰壞沒關係,就是「我現在爲了要辦某件事,我纔要換」。不然,我回福建老家超方便啊,早上出發、中午就回孃家吃午飯了。

(臺北女孩小補充:我之前碰到一個臺商孩子從臺灣籍轉到大陸籍,因爲想考公上岸。)

自然,大陸配偶相比其他地方的配偶,要更久才能拿臺灣身分,這是客觀存在的歧視,很多大陸配偶發起過抗議。今年有一個拿到臺灣身分的大陸配偶要去選不分區立委,民進黨政客狂罵,但我感覺臺灣民衆的反彈其實不大,偏向漠不關心。

問:你在大陸發展得不錯,爲何會跟隨老公去臺灣?

答:我是2014年大學畢業的,剛畢業時在老家找了工作,在企業做前臺,一開始才2000元(人民幣,下同),後來進到遊戲公司,薪資3500元。若留在福建老家,發展可能太受限了,於是就到上海工作,進入一家遊戲公司,薪資一下子漲到8000元。

2016年,我畢業兩年,在上海遊戲代理商做項目經理,稅後薪資已經快要1萬了。

2017年時,我已經結婚3年多了,和先生長期異地,先生是攝影師,這行非常「吃人脈」,無法離開現有交際圈。我就想,反正都是在外打拚,所以就跟着老公回臺北,薪資可能少一點,但吃飯、物價、房租整體算下來,是可以存錢的。

我去臺北後,自己投104(臺灣的獵聘網)找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找到工作了。去了一家遊戲代理商,薪資4萬臺幣。

問:面試的時候,臺灣公司有因爲大陸配偶的身分,問你什麼特殊問題嗎?

答這個就出乎很多人的想像了。確實會被問,但在疫情前的那幾年,大家的問題是——「爲什麼不留在大陸工作?」

聽到我是因爲跟隨老公回臺灣,下一個問題往往會是,「你老公爲什麼不去上海」?這態度有點類似「你幹嘛不在紐約工作」的感覺。

那時臺灣的風向是,大批年輕人去上海工作,不像現在媒體都在報導「臺灣人從大陸迴流臺灣」。

我在臺灣是很幸運的,換過很多份工作,基本無縫接軌,從來沒有找不到工作。個人經驗,大陸人如果自身條件可以,在臺灣找工作會越來越平等,特別是有點規模和遠見的企業,因爲企業越來越需要懂大陸市場的人才。

問:我自己的感覺,這跟你在臺北生活是否也有關?嫁去臺灣是否存在「地域差距」?

答:臺灣存在發展差距。在年輕人的層面,大家都用抖音、吸收網路信息,觀念上不太存在南北差距,但臺灣各地產業發展有差距,所以嫁到臺北、和嫁到其他小城市,工作機會的多寡,自然會有差別。

大家都有「同溫層」。我周圍嫁到臺灣的大陸朋友,在臺北都有不錯的工作、薪資,能在公司當到中階管理層。我在小紅書上,也看到一些大陸配偶做比較辛苦的工作。在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工作經驗還有限;但另一部分人,可能原先在大陸是有不錯工作的,但嫁到機會比較少的縣市。

近幾年還有一羣大陸配偶很厲害,在臺灣開螺獅粉店、酸辣粉店、冰粉店,非常賺錢的,甚至店裡的服務員也是大陸人、能僱用「老鄉」。以前螺獅粉店在臺灣很稀有,現在烤魚、重慶小面、冰粉、酸辣粉都已經不罕見了。

問:講講你在臺灣的職業生涯發展吧。

答:我剛去臺灣是4萬臺幣薪資,在這個基礎上小起小落,多的時候本職加上兼職也拿過10幾萬臺幣。以「單份工作」來說,我在傳媒行業拿過的最高薪資是5.5萬臺幣,最低3萬多。臺灣工資就是「穩定」,不會有如同以前在上海,能從3000到8000元、8000元再到1萬多2萬元人民幣這種「跳躍式」發展。

臺灣近年大缺工,我自己換工作的感受是,不光是基層服務業,中小企業的中層管理職也非常難找到合適的人。真正的「勞動人民」缺、中高階管理人才缺,不缺的是小白領、文職專員這種。

臺灣工作氛圍也比較躺平、舒適。「反正你努不努力工作,都買不起房,日子都是這樣,不如隨興而至」,愛去哪玩就去哪玩、愛換工作換工作,我周圍的年輕人普遍就是這樣。

問:現在的臺灣,對大陸人是否仍存在歧視?

答:歧視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形式上有世代差別。需要知道,不管你達成什麼成就,「大陸人」身分在臺灣多少會是一點「原罪」。

問:老一代臺灣人,會覺得你是否圖錢?圖我兒子收入高?殊不知我是拆遷戶,我家比我老公家富裕多了。

答:年輕一代臺灣人的歧視方式,是指責你「思想不自由」、「言論不自由」,他們不覺得大陸人沒錢或能力不行,他們承認你的能力、肯定大陸的經濟發展,但在意見不合時,會說「你沒看過外面世界」。我相信廣大的大陸配偶,或多或少都碰到過這種「明裡暗裡」的歧視。

此外,我是做品牌公關、市場這一塊的,我一定得了解臺灣,我又是福建人,口音比較「臺」。但其他人不見得能如此融入。可能有人會因爲口音、因爲在臺灣的人脈資源不夠,感受到更多偏見。

歸根結底,在臺灣生活,就跟你去其他任何地方生活一樣,適應與否,最終都要看個人能力與個性。比如我比較開朗,周圍很多臺灣人就會跟我說,「大陸人都跟你一樣好嗎?」

在交友層面,我還是有立場不同的朋友,他理解不了我的愛國,我也理解不了他爲何這麼愛民進黨,政治理念上相互理解不了,但我們會一起買盲盒。

對了,我這個朋友,其實很有意思,也是一些臺灣年輕人的縮影。一開始,他受不了大陸的東西,說買淘寶就是「給對岸送子彈」,後來迷上泡泡瑪特的盲盒,因此學會了淘寶。

他現在已經在生活層面妥協了,只是選票堅決不妥協。

問:哈哈,其實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態度,很值得研究。

答:你知道黴豆腐嗎?長絨毛的那種。作爲福建人我從小到大沒吃過,前一陣子我同事莫名喜歡這個,不知道是看小紅書還是哪個平臺,我回大陸時一直要我買黴豆腐回臺灣。現在連夜市,都有水果撈,還有「酸奶」,酸奶本來也不是臺灣用語。

我自己在Instagram上發起過調查,這算不算「文化統戰」?所有臺灣朋友都表示不算,認爲這就跟「日料」一樣。但我個人感覺,其實這就是一種淺移默化的輸入。

相比以前,現在臺灣川菜的受歡迎程度更高,甚至多少改變了一些臺灣年輕人的口味偏好。臺北市區的某家酸菜魚店,每天大排長龍。

但在這些口味、文化用語之外,很多臺灣年輕人是真的不懂大陸。

我碰過一些臺灣朋友不願去大陸旅遊,是真的會怕,「我在網上發過政治言論,去大陸會不會被查手機?」甚至他們會非常認真地勸我,少發Instagram,你回家鄉可能會被查。

我跟他們說,大陸官員並不care、不會有人稀罕看你的手機,臺灣朋友的態度則是,「真的嗎?我不信!」

可能你會問,爲什麼小紅書、抖音都有許多臺灣用戶,但對大陸還會這樣陌生?其實,臺灣人對社交媒體上的大陸信息是會懷疑的,許多關於大陸的信息會不相信、會懷疑是假消息。

問:「被消失」,這是玩哏還是認真?

答:認真!很多人會有一些奇妙的想像。畢竟,許多臺灣人是「出差被要求去」大陸,不是「主動想去旅遊」。

很有意思的是,我身邊每一個第一次去上海的臺灣朋友,都很驚豔。Amazing,好時尚!臺灣普通老百姓對大陸,是一種「經濟崛起」的抽像想像,不會具體瞭解:他們生活水平如何?住什麼樣的房子?

直到實際去上海,他們才能「具象化」這種想像。比如去北京故宮,纔會知道原來北京故宮是這樣!不然會認爲「臺北不是也有故宮」?

所以我現在在公司鼓吹,明年公司團建去大陸旅遊。

問:你同事他們對於團建去大陸,有什麼想法?

答:他們常聽我講回大陸的那些事情,其實挺好奇的。我給他們看我們福州的大榕樹,他們會驚訝,有這麼大的榕樹!

臺灣什麼都很精緻小巧,差距又小,他們很難想像大陸的大。很多人看到照片纔會驚訝,竟然有這麼大盤的菜!

我之前跟臺灣朋友說,從臺灣去新疆旅遊,會比從臺灣去日本玩貴,他們驚呼,去大陸竟然比去日本貴!對於新疆離臺灣的距離、大陸各地的巨大差異,普遍是沒有概念的。

問:近年兩岸關係是否影響你的生活?

答:臺灣人不太會遷怒個人,不會遷怒於身邊的大陸朋友、大陸同事,所以對我的生活沒影響,但有些人會遷怒於「大陸客」。比如臺灣現在討論,是否開放陸客來臺?會有一票人堅決說不要,另一派會覺得趕快來,後者主要是生意人居多。

臺灣生意人是很在意大陸的,這不僅是旅遊業,還有服裝、生活家居等,我現在的公司主要是做家居、廚具,非常在意大陸市場;過去我也待過臺灣某快時尚品牌,那家品牌已經開設小紅書賬戶,對進入大陸市場很積極。

做生意的人,對大陸市場有期待。但普羅百姓不會在意這些,只會認爲「大陸客別來,人少一點最好,不要擠來擠去。」

問:最後一個問題,近年兩岸關係也就這樣了,同時臺灣在生活層面也與大陸產生融合。許多人會說,這樣改變不了兩岸的走向,所以「沒用」,你作爲一個生活在臺灣的大陸人,如何看待?

答:日常生活的融入就是融入。硬要說「有沒有用」的話,在我看來這樣的融入是「有用」的。比如,哪天突然規定,大陸美食、大陸明星、大陸社交軟件在臺灣禁吃、禁看、禁用,很多人可能會抗議。比如我先生吧,對大陸沒什麼特殊感情,但現在老嚷攘着要吃川菜,「就要吃辣!」

這樣的融入,又怎會「沒用」呢?

(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