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合木德培(DAP) 讓中國幼教與世界同步

近幾年,幼兒教育成爲社會關注度極高的一個行業國家層面,落實《綱要》《指南》,推出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體現出國家對幼兒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視;社會層面,幼教行業也成爲投資的熱點,各種新型的幼教業態層出不窮。各種品牌的幼兒園加盟、互聯網教育、早教中心熙熙攘攘、此起彼伏,成爲中國幼教行業的一道別樣風景。

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育產品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論來支撐,客戶接受教育產品的過程,其實是接受相應的教育理論的過程。所以,幼教業態的此起彼伏,也使各種幼教產品“拉大旗,做虎皮”,無論內核如何,起碼都有了一套漂亮的外衣。

幼教,其實是真正的良心行業。幼教從業者的從業態度和素養對教育產品的打造極爲重要。好的幼教產品,離不開優秀的理論,也離不開具有創新精神的商業運作

很多先進的教育理論被當成商業運作的手段炒作,號稱依據《綱要》要求編寫的教育內容已經完全“小學化”;號稱蒙氏特色課程,完全與蒙臺梭利無關。所以,短視的、浮躁的商業行爲破壞了幼教行業的健康發展

幼兒教育的發展需要理論的支撐,需要引進、吸收、借鑑。德培,就是先進幼教理論的集大成者,相信未來幾年,將成爲中國幼教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柱。

德培(DAP),即發展適應性實踐(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 practice),是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在反思美國幼兒教育小學化氾濫的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指導體系核心思想就是幼兒教育應該適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同時也闡明瞭發展適應性實踐的實施方式,強調了“體驗式教學”應該成爲主要的教學方式

DAP從上世紀80年代醞釀並提出,並經過2009年的修訂和完善,凝聚了美國幼兒教育研究者數十年的心血,集合了世界衆多幼教理念的先進之處,必將對全世界幼兒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國的幼教研究者們已經關注到德培,並做了初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德培無疑代表了中國幼兒教育的方向和未來。但將德培(DAP)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德培之路,任重而道遠!

可喜的是,京華合木教育集團已經邁出了第一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是偉大的實踐者,相信,在衆多專家和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以及大膽革新、實踐下,德培(DAP)教育會成爲我國幼教的主流,讓每個孩子受益,讓中國的幼教與世界同步!

附:德培(DAP)發展歷程

1957年, 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這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 在科技這一重要領域上的落後讓美國從政府到民衆都難以接受,美國教育界也開始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

20世紀60到70年代,美國幼兒教育界圍繞哪一種課程模式最有效展開了爭論,一部分人倡議實施知識取向的早期教育,美國幼兒教育協會(簡稱NAEYC)則反對早期教育中出現過多的學業壓力。

1983年,美國一家教學質量研究機構發表了《國家處在危機之中》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的學生學業成績大幅下降的狀況,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憂慮,並由此揭開了美國教育改革的序幕,社會上興起"迴歸基礎"教育運動,學前教育逐漸被認爲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適宜的開端,美國的幼兒園教育也受到影響,小學化傾向開始變得嚴重。

1984年7月開始,NAEYC爲了凸現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的差別,認爲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標準作爲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定的依據。NAEYC管理委員會於是開始研發適宜四歲和五歲幼兒的教育課程。

1985 年,NAEYC發表概括性聲明,動員全美著名的幼教學者及經驗豐富的幼教人士, 着手整理有關0至8歲兒童的幼教文獻和相關研究。

1986 年,美國幼教泰斗波納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對所有的幼教研究報告進行了整理,並在《幼兒》(Young Children )雜誌上登載了《0~8 歲兒童適宜發展課程》,同年,NAEYC首次提出發展適宜性實踐(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 Practice ,即DAP)的概念。從此,DAP理論引起了許多幼教同行的關注。

80年代中後期,早教領域專家大衛•韋卡特(david powell weikart)及其同事通過科學研究得到了可以測量的結果,證實了DAP教育課程方案所帶來的好處,同時從社會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把這種教育理念和社會準則聯繫了起來,取得了當時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立學校決策者的支持。

8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中,DAP教育的一些理念也被引入中國,它的"教育要適合兒童發展"、"以遊戲爲幼兒園的基本活動"等觀點開始生根發芽。這是中國的幼兒教育跟DAP教育的第一次非親密接觸。

1987年,NAEYC在官方網站上爲DAP理論開闢專欄,並出版了休•布里德坎普(Sue Bredekamp)所著的《早期教育中的發展適宜性課程》一書,對DAP的課程進行闡釋,明確提出發展適應性包括年齡適宜性和個體適宜性,被當時的美國幼兒教育界稱爲"綠色聖經"。

1991年,NAEYC和教育部幼教專家協會發布聯合聲明,將DAP課程定義爲"一個結構好的框架",明確規定和闡述了兒童學習的內容、過程、情景以及目的等結構性問題。

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劉焱教授發表了《DAP——學前教育領域中的新概念》,對1987年版DAP一書的中文含義、發起者、社會背景、理論框架、教育哲學基礎以及相關的批評和爭議都一一作了介紹,引起了中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對DAP的研究中來。

1997年,NAEYC出版了布里德坎普和科普爾合著的《0—8歲早期兒童教育項目中的發展適宜性實踐》(修訂版),完成對DAP立場聲明的第一次修訂。將"文化適宜性"單獨列出,指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發展和學習是在多元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發生的,並受其影響。

2002年,劉焱教授又發表了《西方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對DAP的新變化作了詳細的介紹,並從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釋了文化適宜性出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代表着中國的權威幼兒教育專家們對DAP教育發展的關注和重視。

2002年,NAEYC發佈《早期學習標準:爲未來成功創造條件》,試圖將DAP理論與國家對於早期教育的期待結合起來,這也標誌着DAP教育理論正在上升到美國的國家戰略層面。

2002年之後的幾年中,DAP教育在美國幼兒教育界的影響越發深遠,並在實踐方面有巨大突破,已經成爲美國幼兒教育發展的指導性理論。而中國的教育專家們雖然持續關注,但一直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沒有對DAP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

2004至2014這十年間,幼兒教育專家劉玉新教授(現中國德培研究院院長)及同事多次赴美學習、交流DAP教育理念,並頻繁參與多次世界級的發展適宜性教育研討會。除此之外,還前往幼兒教育發達的德國、英國等國家,對幼兒教育展開實地研究和實踐探索工作

2008年10月,全國幼兒園課程適宜性與有效性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寧波召開,DAP教育首次在較大範圍內引起了全國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2009年,NAEYC啓動了對DAP第二次修訂工作,正式發佈第三版的發展適宜性實踐立場文件,重點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實現和教師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2010.8,北京師範大學的霍力巖教授,發表了《建構適合中國兒童的"發展適宜性課程"》,代表了中國權威教育界開始對DAP教育進行本土化的探索和研究。

2011.6,霍力巖教授翻譯出版了《發展適宜性實踐早期教育的課程與發展》一書,將DAP的權威教育理論正式引進中國。

2014年,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在香港成立,劉玉新教授出任第一任院長,成爲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DAP教育理論及實踐應用的研究院。研究院的專家們在對中國幼兒教育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美國DAP教育成熟的理論研究成果,全力在中國推廣DAP教育理論,並且加強了國際交流與合作。

2014年8月,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下屬的幼師培訓學院正式對外招生,並將DAP教育納入培訓課程。

2014年11月,京華合木幼兒園選派代表赴美參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年會,在會議上,對中國DAP教育工作的發展情況作了闡述,獲得了與會專家們的高度認可和支持。

2015年1月,中國學前教育年會在山東舉辦,京華合木幼兒園作爲受邀方圍繞本次年會主題 "發展適宜本地的學前課程理念和實踐",深入探討了如何建設適宜本土的課程等問題,引發了與會老師和專家們的共鳴。

2015年7月,中國德培教育研究院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達成長期合作伙伴協議,協議內容包括:雙方將共享DAP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同時將共同合作開發一系列的DAP教育課程體系。京華合木幼兒園成爲中國德培(DAP)教育認證體系示範單位。